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VIP免费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_第1页
1/2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_第2页
2/2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学习《赤壁赋》,宜从景趣、情趣、理趣入手,后者犹难。高一学生虽对其文读之琅琅,却一知半解。难怪,十几岁的中学生,又怎么能够进入苏轼的心灵世界?其实,完全可以从《赤壁赋》中的三个境界来解读。这当然需要我们带领学生知人论世。第一境:儒——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此语虽短,却表现了东坡积极入世的思想: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在从政初期,他身怀忧国之志,以儒家所倡导“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然而,在朝中不够圆滑世故、不够中庸通俗的性格使他刚出道不久就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一贬再贬。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够深切关注社会的安宁和百姓的疾苦,并且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他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谪居海南期间,仍然说:“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第二境:释——消极避世的虚无主义。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此段颇为费解,其实,关键字只是一个字:空。换言之,即便像曹操那样建功立业,“而今安在哉?更何况人在自然面前,只是蜉蝣、粟粒。苏东坡步入不惑之年之后,与佛学结缘。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怎么办?进即不成,那就退吧。正是这种苦痛,使苏轼的思想“向内转”,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只好“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像历史上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他在佛老庄禅思想中找回了他的“自我”,找到了“最后的家”,佛老庄禅思想成了他自乐自适的乐园。正因为此,他与佛印等和尚交往,也深受他们的影响,思想深处时时看透一切、看淡一切、看空一切,在《水调歌头》中亦有典型表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好一个“人生如梦”,人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正如《三国演义》卷首语所说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第三境:佛道释三位一体——从容淡定的旷达态度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段犹为费解。实际上,两个字即可概括:旷达。东坡愈到晚年,愈是遭遇不幸,在生活上便愈多地吸收佛、老思想,作为处逆为顺、安以自适的一种手段。他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善处穷,随缘自适,超然物外,更加努力追求“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如他在给子由书中所说的:“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而这种人生态度的基础,便是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他以水月之喻,借助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关系:从变化的角度看,“则天地曾不能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