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之路VIP免费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之路_第1页
1/35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之路_第2页
2/35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之路_第3页
3/35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加入时间:2012-8-27白水县教研室刘宁一、教师的成长规律教师的成长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教师的成长是慢成长,最起码经过20年磨练,才有可能成为名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教师的成长过程。1、参加工作1年,是适应阶段。这阶段拜师学习,并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工作;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地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这个阶段是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立住脚”。2、到第3年左右,是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主要是教师的“二字一话一机”(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计算机)等一般基本功;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分析和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基本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过硬的基本功,具备了独立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站稳脚”。3、到了第5年左右,是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这—阶段的教师开始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教学方式,从而构建了自身经验体系。可说在三尺讲台上“站好脚”。4、在第5至8年间,是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这是教师在教学业绩上提高不明显,出现心理学上的平台状态”或“高原现象”,许多教师满足于自己的那点经验和技能,就此裹足不前。而那些有远大抱负的教师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扎入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蓄势待发。可以说在三尺讲台上“上下求索”。5、第8至12年左右,是教师“成名”阶段。少数越过“高原期”的教师,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成为学科教育专家。此阶段的教师熟知如何激活兴奋点、顺利通过分歧点,维护和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些教师因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学科指导能力,业绩突出,被评为省、市的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游刃有余”。6、第1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是教师“成家”阶段。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教学方面已有的建树,继续走教科研之路,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在理论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实践上,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注重做好“人师”,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同时,在对教育有深厚的积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上不断创新,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最终成为教育“名家”。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大放异彩”。二、教师要静心读书教师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关键就是靠科研立身,靠读书提升素质。只有走上学习与研究之路,才能不断成长。现在,不读书,不研究的教师不在少数。教师队伍的书卷气太淡了。我们都知道,学生不喜欢某个学科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喜欢教师这个人,二是不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语言贫乏,学科素养低下,思维单一,凭经验教学,凭想象教学,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想而知,学生怎么会喜欢他,一个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根本谈不上什么教学成绩。这些教师重新获得学生认可的重要途经就是多读书,否则,他的教学生涯将会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不研究的教师往往是一本教辅一讲到底,写教案只是把教辅上的搬到教案本上,课堂只是机械的放映课件。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一点创造性,没有智慧的火花。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行动研究,从自身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始。研究才能发展,研究才有出路,不研究就会葬送自己的教师生涯,不研究就会贻害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发展的弹性、空间很大,如果能坚持读书学习、教学相长,就能从平庸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杰出和卓越,就能成为专家学者甚至教育家。优秀教师一辈子就是做两件事:读书和教书。读书是利己的,教书是利人的。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不难,不厌却难;诲人不难,不倦却难。孔夫子一生反复表白,自己别无长处,唯此而已。也正是这“不厌”和“不倦”,孔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至今...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