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设计省溧中附中孙海艳【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2.过程与方法:抓住文章细节描写,感受农民父亲形象。3.情感与目标:感恩父亲的付出。【教学重点】感受农民父亲形象。【教学难点】感恩父亲的付出。【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油画《父亲》教师:这幅油画的题目为《父亲》。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幅油画:黝黑的皮肤,满脸沟壑,粗糙的双手,劣质的大瓷碗。下面看图说话。这是一位()样的父亲。(年迈/艰辛/节俭/勤劳/饱经风霜/苍老……)教师:我们初步感受了这样一位父亲形象。接下来我们以文字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位父亲形象。二、整体感知:PPT出示一下问题:1.父亲为何要造台阶?2.父亲为造台阶做了哪些准备?3.台阶造好后父亲有何变化?教师:已经要求预习过课文,我们主要从这三个问题把握文章。首先父亲为何要造台阶?(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教师引导学生齐读后感受父亲总觉得我们家台阶低的自卑心理,以及对高台阶的向往、羡慕。教师:父亲认为我们家台阶低,对台阶高的充满了羡慕之情。文中有没有具体描写?找出最明显的文字。(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并引导齐读学生分析:通过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刻画出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羡慕之情。写出了父亲要强,不甘人后的品格。)2.文中哪些段落描述父亲的准备?其中那些文字让你感触最深?能看出父亲什么样的品格?(文中第9-16自然段描述了父亲为造台阶所做的准备。一些感触较深的文字如下: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从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不畏艰辛,吃苦耐劳,执着坚韧的品格。)教师:父亲为了修台阶,历经艰辛。台阶修好后父亲是喜悦兴奋的吗?(在台阶修好后,父亲会感到不自在、尴尬。)教师:为什么呢?(长期艰难的生活,特别是经济地位的低下,使父亲产生了自卑心理。父亲已然习惯把自己的姿态放低。面对台阶上,高高在上的姿态使父亲感到不习惯。体现中国农民固有的谦卑。)3.台阶造好后父亲有何变化?(从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劳动强度等方面思考回答)(身体状况:台阶建好之前,父亲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可见父亲身强力壮。台阶建好之后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劳动强度:台阶建好之前,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可见父亲常年劳作,忙碌不停。而建好台阶后,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精神状态:台阶建好之前,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台阶建好之后,又觉得很烦躁。若有所失。失去了生机。继续引导学生回答父亲为何会若有所失。之前父亲有奋斗目标,是充实忙碌的。后来若有所失,是因为完成目标后无所事事的失落。这一切表明父亲老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