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西来桥学校九年级语文学科学案一、课前预习见《同步练习》预习。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重点词句(1)加点词的古今义:①肉食者鄙②又何间焉③牺牲玉帛④大小之狱(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4、重点句子: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三)分角色朗读(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朗读导入(二)分析课文课题《曹刿论战》总第课时班级姓名扬中市西来桥学校九年级语文学科学案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2、曹刿的身分怎样?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7、作战地点选在哪里?8、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9、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三)归纳总结全文1、归纳中心思想。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三、课堂巩固:见《课堂检测》反馈四、布置作业《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