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下冶二中常宁宁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2、运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经历探究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运用SAS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运用SAS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1、如图,已知AB=DE,AC=DF,要说明△ABC≌△DEF,还需增加一个什么条件?2、上面添加条件说明两三角形全等所用到的判定方法为SSS,如果我们将其中的一组边改为一组相等的角,是否还能说明两三角形全等呢?二、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活动一:先画△ABC,再画△A1B1C1,使△ABC和△A1B1C1满足两组边对应相等,一组角对应相等。将△A1B1C1剪下,放在△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按要求进行画图比较,然后在班级内交流。总结学生的回答,存在两种结果:全等和不一定全等。学生小组交流,全等情况下条件和不全等情况下条件的区别在哪里?明确:当角是夹角时两三角形全等;当角不是夹角时两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总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用符号表示为:在△ABC和△A1B1C1中AB=A1B1∠B=∠B1BC=B1C1∴△ABC≌△A1B1C1(SAS)强调:夹角活动二:小试身手1、(连线题)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2、在下列推理中填写需要补充的条件,使结论成立:(1)如图,在△AOB和△DOC中AO=DO(已知)______=________()BO=CO(已知)∴△AOB≌△DOC()(2).如图,在△AEC和△ADB中,已知AE=AD,AC=AB,请说明△AEC≌△ADB的理由。解:在△AEC和△ADB中____=____(已知)∠A=∠A(公共角)_____=____(已知)∴△AEC≌△ADB()活动三:实际应用,加深理解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学生板演练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追问:∠1=∠2的根据是什么?AB=DE的根据是什么?强调:条件的排列顺序SAS思考:由上题的条件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BAC=∠EDC,∠ABC=∠DEC,AB∥DE)变式一:如图,AB∥DE,AC=DF,AB=DE,BC与EF相等吗?E变式二:如图,已知AE∥BD,AE=BD,说明说明∠E=∠ABD.变式三:如图,已知AB∥DE,AB=DE,AC=DF,试猜想EF与BC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ABCDFABCDEF方法总结: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所以,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课本第39页练习题(学生练习,找生板演,书写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如图,已知AB=DE,AC=DF,要说明△ABC≌△DEF,除从边的角度添加外,还有什么添加方法吗?若将AB=DE改为BC=EF呢?若将AC=DF改为BC=EF呢?如果将其中的边AB=DE改为一组角∠A=∠D,如何添加条件?可以再添加一组相等的角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其它的判定方法。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可以从知识点、注意事项、思想方法、额外发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等方面加以阐述六、达标检测:必做题:第43页习题2、10题选做题:第55页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