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海丰县黄羌中学邱荣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2.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2.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们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课时:3教法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2.表演法。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物简介: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依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1.播放课文录音磁带,学生初步感知课文。2.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3.归纳文言字词。(1)注意古代的称呼。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2)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谓……曰:对……说。(3)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但:但当涉猎(只)往事:见往事耳(历史)及: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4)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5)积累并运用成语。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或从穷困变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第二课时1.齐读课文2.结合课下注释及前面归纳的文言用法,翻译课文。3.再次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2)理清课文思路。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并“结友而别”。生2:我想用“学”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第三课时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分角色朗读课文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进行分角色朗读)(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