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学会借助游览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学会借助游览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以了解“颐和园”1.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图片1)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颐”字的左边部分,注意到了吗左边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大臣的“臣”字,请大家抬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一下这个“颐”字。齐读课题。(灯片2,出示“颐”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完成学习目标目标一:认读生字新词,书写生字1.检测预习效果:出示生词,和学习方法,以理解词语的方法,纠正词语读音。2.完成学案第一题:抄写本课生字,纠正易错生字:廊栽堤雕目标二:学会借助游览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出示学习提示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一: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勾出全文的中心句。思考二:围绕这句话,作者分别写了哪几处景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小组合作完成学案第二题。(学案)(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完成学案。(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作者写这几处景点都是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在写,像这样按照游览顺序,人走景移的描写手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法。(3)既然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颐和园的三处景点,那么每一处景点是怎样过渡连接到下一个景点呢?出示学习提示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移步换景时的过渡连接句。并完成学案的第三题。(出示学案)(4)结合学案第二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5)出示过渡连接句朗读,找到移步换景的关键词语。就这样,以独学、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文中勾画,填写学案,学生就能一步步地学会,结合移步换景法,抓住每一处景点的过渡连接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突破了自己的学习重难点。2.此时,老师可趁机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刚才概括的课文主要内容,画一画旅游示意图,也就是手绘的课文思维导图。教师可提示:可以使用知识树,或者其他形状的思维图进行作图,这样学生就能形象立体地把握颐和园三大景点的方位。(出示学生作品)目标三: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导游词,复述课文。本课小结:这次游览,我们欣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真是受益匪浅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难点: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ppt一、抓景物特点,欣赏长廊美景1.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2.既然作者先游览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一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余学生看课文。(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灯片)3.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说说长廊的特点?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长廊的这个特点?(出示: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教师顺势出示长廊图片,学生结合文字和图片再次了解长廊的特点。4.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学生会提到“700273”这些数字,那么这里是用了什么方法介绍了长廊长的特点?5.我们在读得时候应该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教师指导朗读:突出700、273。6.咱们先在课文中找找那些句子是具体描写长廊的?学生找句子,抽读句子,引导学生总结出,写长廊的方位顺序:先外部,写特点,再写内部,最后写两旁。二、抓住方位顺序,欣赏万寿山美景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