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安徽省淮北市石台初级中学江银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2.能力目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意图。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2·1·c·n·j·y二、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21·世纪*教育网2.朗读课文。3.疏通文意。三、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阅: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阅读。是:古义:代词。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3.通假字。“颠”同“癫”,疯。四、内容探究:1.朗读课文。2.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21教育网讨论并归纳:(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21cnjy.com(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碰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21·cn·jy·com(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www.21-cn-jy.com4.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讨论并归纳: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五、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六、作业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2.完成《基础训练》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