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祭十二郎文作者简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痛十二郎之夭殁※悲家世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哀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寓情于事边叙边泣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中,写得如泣如诉。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得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迪。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韩愈《祭十二郎文》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之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袁枚《祭妹文》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2、零丁孤苦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4、敛不得凭其棺5、其传之非其真邪6、终葬先人之兆:7、以待馀年:8、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羞”通“馐”,美味食品。“零丁”通“伶仃”,孤苦无靠。“世”通“逝”,去世。“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邪”通“耶”,语气助词。通“”,墓地垗通“余”,剩下的通“何”,什么通假字形容词用作名词,遥远的地方。旦暮,名词作状语,在早晚之间名词用作动词,写信形容词作动词,保全使动,使……来夭,使动,使……夭折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成家而致汝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书与汝日恐旦暮死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莫如西归长吾女与汝女汝之纯明宜业其者名词作状语,向西使动,使……长大动词,继承事业词类活用吾少孤孤零丁孤苦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吾少孤,及长长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长吾女与汝女皆不幸早世世两世一身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名作动,成为孤儿,丧父。形容词,孤单。名词,儿子。形容词作动词,长大。形容词,年长。使动,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