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东风东路小学钟燕萍【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掌握圆的特征,自主学习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作用、关系。(2)掌握圆的特征、特性。2.过程与方法:(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作图能力。(2)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知道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万物的对立与统一,感受极限思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学准备】1、直尺、三角板。2、课件。【教学过程】1一、在欣赏中发现“圆”1、大自然中的圆(播放大自然圆的美)你看到了什么?2、生活中的圆(播放生活中的圆)为什么圆这么美?内在有什么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设计意图:从充满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圆”和生活中的各种“圆”让学生充分感知“圆”的美,“圆”在生活中的运用,“为什么圆这么美,内在有什么魅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愿望。)二、在寻宝中创造“圆”1、寻宝活动:无线测向队员寻宝!收到提示:宝物距离左脚站点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2、学生在白胶片上画点,寻宝。(用尺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能把你的想法在胶片上表示出来吗?(师把部分孩子的胶片收起,重叠,展示孩子找到的点趋向一个圆)(课件先展示红点代表王涛的左脚,出现八个方向的点,然后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3、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课题)4、追问中初识“圆”1)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怎样表达清楚?2)学习圆心、半径、直径,并明确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板圆心O、半径R、直径D、位置大小)几何画板演示。3)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连一连,认识圆是由曲线围成,尝试找到圆心、半径、直径4)想一想:在同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你还发现什么?(板:D=2R无数条)5)看书质疑。5、小练习1)根据图意,找出数据2)阴阳太极图2如果小圆半径是3厘米,你还知道什么?4、一中同长:1)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从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佂呢?2)墨子说过:圆一中同长也,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什么同长?3)再次与正多边形找“一中同长”的边数比较,与椭圆比较,得出圆的本质特征。(设计意图:从“寻宝”中通过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圆”的真正定义,再从初步感知中确定圆的两个核心要素:圆心、半径,通过小练习完善知识的建构)三、在分割中感受“圆”1、利用技术,让学生充分感受“圆出于方”2、引导直线图形,曲线图形辩证后的统一。(设计意图:借助技术的力量,让学生体验古人如何“从方到圆”的过程;把各种图形有次序地排列呈现,教师不需要多说什么,学生的动态思考已经可以悄然启动,使学生的想象力获得更高更远的足够能量。)四、在应用中解释“圆”1、生活中圆的运用(车轮)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2)为什么圆形车轮在路上行驶最平稳?(播放视频和几何画板)2、突破圆形车轮行走最平稳的观念。(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学的知识就是为了应用,为了服务生活。此外,正方形的车轮的引入,打破学生固有的观念,引起学生的思辨,真是“一切皆有可能”。)五、在返回中突破“圆”1、宝物一定在圆上吗?宝物还可能在哪里?2、在平面上,圆是“一中同长”,在空间,球也是“一中同长”。(设计意图:以“宝物还可能在哪里?”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体验了思维的曲折历程、渐变过程完善学生的认识。)六、在审美中回归“圆”31、课件旋转一个正三角形和一个圆作比较。2、再次让学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