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2、知识点①《独坐敬亭山》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当时因怀才不遇而孤独寂寞的芯情,其中最能表现这份心情的诗句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尤其是尽、孤、独、闲。②《望洞庭》“白银盘”指的是洞庭湖,“青螺”指的是君山。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洞庭山水秀渼的诗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③《忆江南》是诗人对江南的赞美,“能不忆江南?”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江南的风景这样渼好,能不让人回忆吗?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的感情。④运用:清晨,我来到洞庭湖,远远看到君山迷人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吟颂起浏禹锡的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近看湖水被朝霞染得通红,又吟颂起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⑤《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望洞庭》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以轻快地笔触,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怀念之情。第二课《桂林山水》1、这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课文以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头,统领全文,既概括了桂林山水在我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课文最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作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2、知识点①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突出漓江的水的特点静、清、绿;桂林的山的特点奇、秀、险,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②课文将大海、西湖与漓江水进行比较,将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的意思是天下第一。③、桂林山水真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画卷中有山、水、竹筏小舟、云雾、绿树红花等景物,让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与这句有前后照应的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1、说说从带点部分体会到了什么。(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2、知识点①写法上: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②是叶圣陶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描写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过程。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写出窄小的特点③文中还有一条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④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洞口外的景色,特点是很有气势,再写了洞口,特点是很宽,然后写了外洞,特点是大。⑤“孔隙”的特点是窄小。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紧张和担忧。⑥内洞的特点是黑、大、奇,重点写了奇的特点。《语文园地一》1、我的发现:认识排比句排比句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