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式教育四大误区:在家上学路在何方2013年01月14日08:33大洋网-广州日报我有话说(16人参与)近日,几则新闻让“在家上学”话题回归公众视野。武汉7对父母放弃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归隐”乡下自办“桃花源”式教育;而“北大老爸”则试水家庭学校,力求培养孩子成为“健康、快乐、全面、杰出的人才”。“在家上学”短期内固然能给孩子更人性化的教育。但长远来看,“在家上学”能否给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当的教育,效果能否符合家长[微博]的期望?当孩子要走出“桃花源”时,在社会主流教育体系之外成长的他们,能否顺利融入社会,并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立足?本报记者邀请多位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本报驻上海记者李媛缘起:不满现有的学校教育有钱有闲当童话大王郑渊洁与儿子郑亚旗“合谋退学”时,这种行为还有些惊世骇俗,但现在,因为不满学校教育而回归家庭的案例遍布我国各地。而国外经验的支持,也让不少家长获得迈出这一步的勇气。几乎所有下定决心让自己的孩子脱离正规学校教育的家长,在阐述原因时都首先提到自己已经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失去信心。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学校教育重复灌输、压抑天性,孩子在重压之下,既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也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迫不得已,这些家长只能自己寻求、摸索一条能够保护孩子们天性的教育之路。“一是学生在校学习负担比较重,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家长不一致,家长对目前国家提供的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满意,因此希望自己培养孩子;二是有些家长有经济实力和空闲时间。这两个原因凑在一起,一些家长就付诸实践了。”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褚宏启表示。在专家们看来,且不论这些家长选择的教育模式本身有何利弊,这种选择本身就充分反映出一个现实——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所展现出来的弊端,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而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恐怕也是“在家上学”队伍日渐呈现扩大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剖:揭开“在家上学”的神秘面纱“在家上学”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从师资来看,一是完全由家长或持相同理念的几位家长联合担任老师,教授孩子;二是由家长发起,在自己教育的同时也在某些科目上聘请老师;三是由认同“在家上学”理念的人士组建,聘请老师,对外招生。而从教育内容来看,一种是重在快乐自由,让孩子充分发展天性;一种是重在补齐学校教育所忽视的多方面知识,给孩子未来“成才”打下坚实基础;还有一种走得更远,以读经典为主,学习古文经典和西文经典,借以达到人格和能力的提升。而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不能不面对法律方面的风险、办学资质上的硬伤。除此之外,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教育模式,深究之下也暴露出不少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桃花源”式教育的认识误区误区一:学校的知识教育毫无意义?不少家长排斥学校教育的首要原因就是认为学校教育重点在于灌输知识,没有把培养孩子的人格放在第一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进行知识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出现偏差的是知识教育的内容和传授方式。家长应该做的,是要从知识结构和传授方式上进行纠正。如果因为反感学校向学生灌输“无用知识”,就让“在家上学”的孩子走上只读经典的极端,恐怕就会过犹不及,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误区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势不两立?长久以来,不少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即便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令人满意的水准,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不是能够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当学校教育不尽如人意时,家长的当务之急不是寻求可以全面代替学校教育的“在家上学”,而是需要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是不是放大了学校教育的偏差,能不能给孩子必要的补充和纠正?误区三:社交环境可以人为制造?“在家上学”模式让孩子脱离同龄人的主流生活模式,可能会对他们未来融入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武汉的7对父母表示,每年会组织孩子到全国游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些孩子比别的孩子拥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但褚宏启主任认为,“在学校中,学生可以习得与同龄的同学、与不同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