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教材简析也许你吃过菱角吧?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池塘,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当然,也“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全文共有5段,第1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第2段写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池塘,菱盘上缀满小花。第3段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第4段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第5段写“我”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句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解读与提示*“散漫”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很准确,也很有意思,它体现出一种随意、自在的美。*“黄梅”在这里不是水果,是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从“黄梅”前的“细小”“疏疏朗朗”到“黄梅”后的“涨满”“密密匝匝”,可见菱角的盛期是在“黄梅”之后。*多美的池塘呀!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快乐和希望。*“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也那样迫不及待!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急切吧!*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简单的文字描绘出的和谐、欢乐的场面。*“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我”又想起故乡的“水墨画”了……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呀!要引导学生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识字与写字教学:“嚼”是多音字,嚼舌根,倒嚼,咀嚼,本文念。书写的重点在“菱”“馨”“掐”“嚼”这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不要多笔少点。*课后1题: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此题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情感。*课后2题:⑴“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⑵“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课后3题:叠词的运用是本课的特点之一,它们把池塘的美和采菱人的快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节奏美。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叠词,积累语言。没*课后4题:背诵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有效途径,此题的完成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参考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师: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2.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二、初读课文,预习1.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2.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3.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1.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2.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