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神话: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极少在神话中出现。它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二、展示资料: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2)、刘安:(前179—前121年)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2、教师补充说明: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1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5、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四、拓展延伸: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并归纳: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讨论并归纳:“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3、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