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修车间的可行性调研分析报告永宁采油厂关于成立机修车间的可行性调研分析报告一、报告说明1、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设备的数量、维修费用逐年增加,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同时设备维修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原油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健康发展受到较大影响。2、调研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厂设备修理现状,探讨有效的设备维修管理措施,切实提高设备修理质量、降低修理费用,提升设备完好率,确保油田发展对设备可靠性、安全型、高效性的要求。3、调研内容本次调研内容主要为全厂设备维修管理现状。4、成员本次调研由动力装备科组织实施。5、时间本次调研共分三阶段完成:第一阶段(10月3日-12月7日),为现场调研、考察阶段;第二阶段(12月8日-12月-1参差不齐,维修效率不一。2.2.3内修力量薄弱。除车辆外,其他设备基本依靠外修,维修费用较大,不符合油田公司要求的“内修为主、外修为辅”修理原则。2.2.4设备带病运行普遍,停机率高。主要表现为抽油机等生产设备,保养不到位、零部件缺失,但继续运行情况普遍存在。部分设备由于备品配件不到位或设备故障后才考察维修单位,拖延了维修时间,造成设备待维修时间过长,增加了不必要的停机时间。2.2.5维修费用制度不规范。一是定价部门不统一。各部门的设备维修费用一部分参照审计科定价、一部分参照企管科第1页共6页制定的作业价格表,一部分由基建科预算。二是费用结算基本按照计划费用结算,计划修理中未实施部分、不合格部分未按要求拒付。三是全厂维修费用统计难或统计不准确,给报表上报工作带来影响。2.2.6维修过程控制不严,缺少监督机制。各部门没有专门的设备维修监督员,外修部分无过程监督,偷工减料、倒换零部件现象不能有效监督。2.2.7验收监督不严,维修质量不高。由于监管部门及使用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不能准确认定设备故障,存在无故障或小故障报修现象。同时维修后的验收监督不严格,维修质量参差不齐,返修率较高。-3永宁采油厂机修厂(二类维修厂),始建于1992年2月,主要承担永宁采油厂各种车辆及工程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工作。现有员工38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工程技术人员5名,维修工28人。机修厂共有修理厂房18间,面积1080平方米。现有各类机修设备台(件)。20XX年机修厂共承担内修车辆6241台次,收入155.59万元,20XX年承担内修车辆6525台次,收入163.48万元。三、结论与分析过程1、结论。成立内部机修机构(机修车间)。2、分析过程2.1维修管理分析2.1.1管理职责不清。成立内部机修机构后,各部门严格按照管理职责开展工作,杜绝自报自修无监督、无审核的现状,使设备修理管理工作步入正轨。2.1.2外修准入不严。成立内部机修机构后,除因技术、修理资质等客观原因外,设备、物资的维修由内部修理机构完成。外修基本由原生产厂家或技术性较高的单位承担,修理准入门槛提高,范围变小。2.1.3内修力量薄弱。成立内部机修机构后,即符合油田公司“内修为主、外修为辅”的修理原则,也能提高自主修理能力,降低对外修单位的依赖性。2.1.4设备停机率高。成立内部机修机构后,可以在设-5各生产部门成立机修班组,通过传、帮、带、学等方式,第2页共6页使设备操作者掌握基本的修理保养知识,全面提高设备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有效带动全员生产维修。并能集思广益,创新出更多的使用、维修新方法、新成果。2.2维修费用分析对比分析发现。20XX年与20XX年设备维修台次基本持平,设备系数仅下降0.04,但修理费用提高了46%,即在设备整体新度状况持平、设备故障率持平的情况下,修理费用增加较大。调查中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原材料上涨、工人工资提高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外修成本增高;二是外修质量不高,设备维修质保期后不久又发生故障,需再次维修;三是维修配件成本较高。成立内部机修机构后,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维修费用。一是维修费用中减少了外修单位的利润部分;二是维修质量提高,维修次数降低;三是内部供应的配件保证高质量、低成本,同时修旧利废的开展,有效降低配件成本费用。2.3内修管理分析2.3.1除因技术、设备等原因不能满足维修条件的需外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