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绿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要求背诵并抄写一段话。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使学生理解、感悟文章内容及表达的情感。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难句。3.在阅读中通过理解、比较,感受绿色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教学设计思想:一、教材说明:《迎接绿色》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楼房为背景,以一株丝瓜为主线,讲述了平时不大来往的邻居,因为这株野生的丝瓜而加强了联系,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本课书对农村孩子来说理解起来,略有难点,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距离,感受不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在学习中要给孩子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绿色的可爱,人们是怎样爱护它,珍惜它的,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二、教学指导思想:(一)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1.以“这株绿色”为主线,以“迎接绿色,珍惜绿色”为核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读、思、画、批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语言训练中,让学生仿照例句,加以想象说比喻句等。(二)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灵活运用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走近作者。一、设计思路:在新授课上,我以“绿色”为线索,以“迎接绿色,珍惜绿色”为核心,设计了“以感受绿色的美好导入——感受绿色的可爱——感受人们怎样爱护绿色的——感受无绿色和有绿色生活的变化”的教学思路。(一)导入,欣赏绿色的图片,感受绿色的美好。(二)初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三)读文章第三部分,感受这株绿色的可爱(四)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喜爱,对绿色的向往。(五)学习文章第二、四部分,阅读中感受绿色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放映绿色植物,满眼绿色的图片)2.绿色给我们的城市平添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色给每个人带来快乐,绿色更是健康生活的体现。我们喜爱绿色,向往绿色,用双手迎接绿色。看图片,交流感受。为学生搭建体验美,感受美的平台。同时,为帮助学生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铺石引路。二、初读课文一栋高楼中,因为一株绿色使得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读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怎么回事呢?打开语文书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深入理解课文:(一)感受绿色丝瓜的可爱人们迎接的是怎样的绿色?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将描写丝瓜的语句画下来,想一想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你有怎样的感受。(1)这株丝瓜,是从楼角长出来的。楼角处有一堆土。就这点间隙,竟容得下蓬蓬勃勃的生命。(生命力旺盛,顽强)(2)不想,没过几天丝瓜便破笼而出。(3)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瓜的藤沿着瓜架爬,最后竟爬到了楼和楼之间的电线上。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阳光一照,露直接引入文章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丝瓜的可爱,激发学生喜爱绿色的情感。读书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假思索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