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防入手扎实有效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在全市各中小学校、社区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互相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主要做法如下。一、加强领导,注重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指导我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为贯彻落实吉林省文明办下发的《关于加强全省“乡村少年宫”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工作的意见》(吉文明办(2010)16号)精神,推动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从我市实际出发,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研究决定,依托吉林师范大学分院心理研究所于2011年1月,成立了“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承担全市中小学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辅导、咨询和指导工作;各县区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站,各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活动室,形成了市、区、校三级教育格局。同时,辅导中心与四平市8个区联系点建立了对接工作,并落实到具体人头,实现了一人对一区,一人对一县。辅导中心工作人员与所负责的区域学校长期保持联系,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深入学1校、社区进行现场咨询、辅导、指导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使辅导中心工作覆盖整个四平地区,形成天网、地网、人网联动,极大的满足了青少年和学生家长的心理援助需求,从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二、丰富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辅导实践活动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宗旨,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指导各中小学创新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我市将每年的5月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各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积极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广播、网络等阵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采用心理测量、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行开展心理保健活动,尝试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许多学校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2、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各中小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课堂游戏、小组讨论、案例辨析等课堂组织形式,并逐步走向规范化教学。各校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在班级、少先队、团队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3、开展心理测量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胜于治疗。为了全面了解四平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准确把握其心理问题的分布情况,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于2012年4月至5月对四平地区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2状况的抽样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四平地区中小学生中存在比较明显心理问题的比率为11.30%,与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良好。测量结果还显示了心理健康状况在年龄阶段上存在差异: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中生,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四个方面,检出率分别为:9.63%、9.30%、8.97%、4.65%。通过心理测量,我们看出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良好,但中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心理问题较明显的11.3%的那部分学生,也包括个别内容量表上显示出某一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我们既要对着11.3%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这为我们更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了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克服当前的心理困扰,提高学生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辅导中心采取了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咨询。先后共接待咨询学生400余例,咨询家长50余例,为3000多名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5、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辅导。为提高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四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组织心理咨询师先后到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