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案例来宾六中刘佩玉摘要: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谈几点看法。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且情景设计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意识即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久而久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想也不敢回答问题1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提高。因此,要真正确、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创新精神,就必须重新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平时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能在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不同的学习态度制约着学习的动力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可以说学习态度制约着学习效率,制约考试的成绩。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内因之一。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以后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4.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品质,紧抓数学课堂效果,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持久的注意力。(2)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