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理科楼档案馆体育场湖光塔影图书馆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执教:蓝建熬教学目标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2.积累词语,学习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1.体味文中精彩的语句语段,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2.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作者简介田晓菲,1971年出生于天津。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检查预习:一、给划线的字注音:呜咽迸溅撷取沉淀惆怅积攒樯橹骤然摒弃蓦然不系之舟白驹过隙二、解释下列词语:际遇穹隆白驹过隙谈笑风生惆怅茫然若失yèbèngxiédiànchóuchàngzǎnqiánglǔzhòubìngmòjìjū阅读要求:1、浏览全文,大致了解每一段所表达的内容。2、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十三岁的际遇第一部分(1—3小节)第二部分(4—13小节)“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14—18小节)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用几个词语来体现作者的心路历程,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7岁:10岁:初知北大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向往初见北大固执的扭过头自信13岁:16岁:自信际遇回顾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从泛黄的照片中第一次知道“北大”。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梦想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北大的人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悟对学校的评价个人的成长个人誓言“苍白无力”,心中感到“近乎绝望”个人的成长“绅士风度”“谈笑风生”“敏感”“纯洁”“犀利”“机智”“生机勃勃”“专注而入迷”“高声争论”对学校评价师长学生四个“开始”,三个“渴望”“真理之光”为学生打开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开始“进行探寻”,逐渐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肖像品质朗读“才进校门——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思考:1.理解“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这句话意思?2.在图书馆为何想起小女孩呢?3.作者开始有绝望的感觉,后来心情却变得:沉静,愉悦,安详。为什么?4.用文中一句话这部分的意思。5.你刚到二中有何想法?学完本文,你有何想法?1.“我”所向往热爱的北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著名的大学,“我”为之感到骄傲;“我”要在北大学有所成并做出成绩,为北大增添光彩,让北大因为有“我”这样的学生而自豪。2.当年那个女孩的感觉也正是“我”此时的感觉。由此理解那位因无知而抽泣的小女孩而表现“我”的渴望学习。3.400多万册藏书展示了知识海洋的浩瀚,“我”觉得自己的“誓言”难以实现。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觉得北大为自己“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同时也感到“誓言”的可行性。4.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5.要点:感到负担加重,手足无措。后来认为只要持之以恒,珍惜时间,以理想为动力,就能学有所成。朗读最后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的,请你尝试着去朗读。表达了“我”对北大的赞美、热爱,以及渴望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