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东莞干部要向苏州学什么?东莞市直机关工委张永艳(2023年8月7日)苏州,曾靠着一股敢为人先、不等不靠的闯劲,锻造了张家港精神,走出了昆山之路,形成了园区经验。当下,东莞广大干部拧紧发条,进一步行动了起来。拼经济,东莞干部可以向苏州取什么经?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今年7月前往苏州大学参加市直机关党组织书记专题研讨班。在苏州的学习培训,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刻解读,又有实践层面的现场教学。特别是实地参观了苏州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地,亲身感受到苏州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让我对“要向苏州学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思考。苏州之行,看到了苏州的亮点遍地开花。这一份份成绩单背后,是苏州的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东莞干部,要向他们学什么?一、学苏州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胆略气魄2022年苏州的GDP为23958亿,全国排名第六,地级市排第一,下辖的5个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其中昆山位居全国第一。苏州的发展证明,经济要发展,思想必先行。苏州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处处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国家政策允许的,用好用足用尽;国家政策没有规定的,大胆试,大胆闯,努力实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苏州成功范例之一的“昆山之路”,其内涵和渊源就在于解放思想,敢于尝试,敢于创新。1984年国务院宣布成立经济特区,当时的昆山在没有得到任何许可的情况下,1985年就自己圈出18平方公里的土地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走了上独创的自费开发之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果没有当时的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昆山奇迹”。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使苏州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始终把握主动权,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苏南模式,形成了苏州最可贵精神力量——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相互激荡、相得益彰,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具“苏州符号”的实践典范。对比苏州,东莞2022年GDP为11200亿,不到苏州的一半,确实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推动东莞经济腾飞,机关各级党组织要在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要坚持不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激发党员干部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胆略气魄,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实现超常规发展。要带头深入学习借鉴苏州的先进经验做法,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以全球化视野来谋划创新,在全球范围引进创新技术、配置创新资源,推动产业不断迈向中高端,从而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要紧紧围绕省委“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积极发挥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平台的作用,打造推广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创新品牌,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二、学苏州抢抓机遇、勇争第一的拼抢精神苏州人具有强烈的发展和机遇意识,始终在观念上先人一步,在工作上高人一招,在效率上快人一拍。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历史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机遇,努力发展。80年代初,苏州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实现了资本积累,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90年代初,苏州抓住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建立开发区,筑巢引凤,以灵活手段、优惠政策、宽松环境、周到服务吸引大量外资,利用外资发展自己,经济发展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从而使苏州的经济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个时期,张家港在抢抓机遇、拼抢发展中尤为突出,抢建了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修通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建起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等等,令人惊叹的张家港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张家港奇迹。在90年代末,苏州抓住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从而促进了苏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正是苏州人这种抢抓机遇、勇争第一的拼抢精神,造就了今日之苏州。推动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