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预习案使用时间:2014年3月13日主备人:刘聪颖校对人:董振勇一、【知识目标】1、识记孟子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孟子》一书。2、熟读课文。3、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二、【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元文宗封为“亚圣”,后世并称“孔孟”。孟子曾把孔子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施“王道”,行“王道”,即“省刑罚,薄税敛”,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曾游说各国,讲“唐、虞、三代之德”,但“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因此他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七章传世。2、了解作品:《孟子》现存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孟子》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3、写作背景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4、知识拓展:1、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主要学派有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2、《孟子》中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第一句中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三、【自主学习】1、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本文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知识归类(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虚词),在书上标明。第一课时(课堂案)一、【自主检测】1、读正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数()罟()不入洿()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解释重点字词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翻译重点句子(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4)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二、【合作探究】: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或: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2、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三、【能力提升】:1、文言实词“直”字意义。2、小组合作,迅速完成第1—4段的背诵。四、【课外拓展】:将下列孟子名句补充完整。富贵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老吾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