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探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进才中学北校吴佳【摘要】探究型课程是以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为学习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学习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和载体。它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学习目标。通过实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满足其心理需求和师生平等交往的目的。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谈谈对探究型课程的理解、操作和几点思考。【关键词】初中探究型课程实践探索一、探究型课程的解读(一)课程理解探究型课程是二期课改中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它主要是为加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力度,在课程设置结构上的一项突破性改革。它以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为学习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组团队、自主研究、自主评价”的课程,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来探究。探究型课程的与基础型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一门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并获得体验的一种课程。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二)开设依据二期课改的理念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相应的课程为载体。探究型课程就是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下,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进行探究,从而获得体验与知识,开发潜在能力,健全应有人格,培养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现有的学科课程,目前要比较深入开展探究型学习还有很大困难,因为要受到教材、教学任务等的制约。而探究型课程就是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专门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探究型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限制,在更为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下,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二、探究型课程的实施经过初二年级学生的初步意向调查,学生们普遍对所生活的城市上海有特殊的情感,他们都希望去了解、探究上海,所以我开设的课程定为《走进上海》。实施过程如下:(一)明确目标、提出问题阶段。教师简介本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总目标和1基本要求。学生自我介绍、讨论自己的需求。(2周)此阶段,让学生明确探究型课程与平时上的基础型课程的异同点,学生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此课程的意图,并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制订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1、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了解上海的各种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等上海文化中引申的历史、地理、经济、美学知识。2、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学习知识的能力;从实践过程中获得调查设计、统计测量、观察比较、评价鉴赏等科研方法。3、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同时使学生感受上海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二)提出问题、制订计划阶段。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归纳并上升到探究问题,按学生的意愿分若干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2周)1、探究问题的确定此阶段,最关键的是怎样提出有价值并可以探究的问题。一开始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海的历史是怎样的?”、“上海为什么这么先进?”、“外滩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建筑?”等等。有的问题太大太笼统,有的问题却太直白。于是我指导学生从《走进上海》课程的主题出发,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从学生个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寻求所要研究的课题。经过不断修改,学生们确定的问题有:“城隍庙功能的变化”、“租界的设立对上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