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2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3.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鼓励创新;认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动物的行为。难点预测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课前准备作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及其喜爱的食物、T形迷宫。学习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判别动物的行为类型,这节课我们尝试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你知道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吗?【小组汇报】各小组长汇报实验前的准备情况。【合作探究】1、回忆:探究实验有哪几个环节?2、探究小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分组实验)⑴提出问题:⑵作出假设:⑶制定计划:①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动物。本组选用_________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是______②准备好适当食物。最好是新鲜的,所选动物爱吃的,实验前先让小动物饿一段时间。③选择安静的实验场所。⑷讨论和完善计划⑸实施计划:按确定的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小动物需要经过几次“尝试与错误”才能通过“迷宫”,吃到食物,做好记录。⑹分析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⑺表达和交流;各小组表达交流实验中成败之处,互相借鉴。【课堂检测】1.下列动物具有“学习能力”的意义的描述,你认为哪项更好些()A.有利于找到食物B.有利于逃避敌害C.有利于找到食物D.更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分为和两类。有一种蜜蜂的工蜂,它会掀开已死的幼蜂的巢室的盖子,然后把死蜂拖走,这种行是,是由决定的。3.家鸽、蚯蚓、青蛙、鲫鱼和草履虫是同学们已经了解和熟悉的动物,它们都有学习行为,按照其学习行为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排序,正确的是:()A.草履虫—蚯蚓—青蛙—鲫鱼—家鸽;B.草履虫—蚯蚓—鲫鱼—青蛙—家鸽;C.草履虫—青蛙—蚯蚓—鲫鱼—家鸽;D.草履虫—鲫鱼—青蛙—蚯蚓—家鸽。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⑴从动物行为的目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⑵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⑶只要认真观察就一定能很好地研究某一种动物的行为。()⑷在学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种动物的学习能力是相同的。()5.请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面这些动物的行为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将代号填入表中,并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主要特点。⑴小猫吃奶⑵象帮人运木材⑶鸡孵蛋⑷变色龙改变身体的颜色⑸听见上课铃,同学们赶紧进教室⑹鹦鹉学舌⑺黑猩猩堆叠木箱摘香蕉⑻蜜蜂采蜜⑼鸟筑巢⑽导盲犬帮助盲人过马路⑾蜻蜓点水⑿蚕吐丝动物行为类型代号主要特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6.某位科学家曾于1940年用大鼠做迷宫试验,他用的迷宫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出口处有食物。大鼠从入口进入迷宫后,经过多次“走错路”(“尝试与错误”学习),终于找到出口,而一到出口就受到食物奖励。他让大鼠连续进出迷宫多次之后,有些大鼠能很快找到出口,很少再“走弯路”,有些大鼠却总是要走些死胡同,然后才能摸索到出口。他从这些大鼠中选出最快走到出口和最慢走到出口的大鼠,前者称为“迷宫敏”大鼠,后者称为“迷宫钝”大鼠。他让“迷宫敏”互相交配,也让“迷宫钝”互相交配,然后用迷宫训练两者的后代,经过多代选择后,他获得了在走迷宫的本领上迥然不同的两群大鼠。⑴同种大鼠,有的是“迷宫敏”,有的是“迷宫钝”,这一实验发现说明了什么?⑵这位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应用了什么方法?【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