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还给学生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以为,实事上就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及时机,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相互探究,加以解决。也就是说,把问题还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由老师设计问题。当然,在教学前设计的预案中,可设计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不过,有时,也有没有设计到而由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这在教学中时有发生。有问题是件好事,有问题,证明学生的思维在“动”,只要引导得法,就会有“质”的飞跃。我在教学诗人艾青饱含深情的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就出现了这种“奇迹”。在我设计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给学生一定的质疑时间。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您说,‘呈给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该怎样理解?”当时,我很震惊:在备课时,这一句还没有注意到(这是我教学中的一大疏漏)。我没急于回答,先请同学们互相解疑。但同学们大都解释不出来,即便是说上一点,只是说到这是诗人的愿望吧,对其中蕴含着的深层含义,并未理解。说句实在话,我当时认识也较模糊,但出于机制,我还是将这个问题留在了课外,要求学生再进一步探究。其实,我也在深入探究。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回到办公室,我赶紧搜寻教辅资料,终于有了结果:“呈给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中黄与紫两种色彩背后蕴藏着的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紫色是带有贬意的色彩,从《论语·阳贷》“孔子恶紫之夺朱也”,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就“恶紫”,到现在说某人“红得发紫”老师对紫色带有贬斥之意的。但由此来推断“紫色灵魂”的含义是不够的。在由海洋向内陆推进发展的西方社会的文化观念中,海洋深处呈现出的深紫色被认为是最神秘、最高贵的色彩。英语中紫色是皇室或皇族之家的代表,披紫袍是最高荣誉的象征。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布朗宁在《失去的领导者》中曾写道:“破衣--只要他们是紫色的,他也会穿上而骄傲!”西方人对紫色的崇拜类似于中国人对黄色的崇拜,黄色一直是封建、皇室的专用色,黄袍加身象征着最高权威,黄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也就成为最高贵的色彩。因此,这里的黄土也不应仅仅理解成对土地颜色的实写,它是有其象征意义的。对于同时受到东西文化艺术影响的诗人艾青,在这里使用东方和西文文化中最高贵的两种色彩来描绘大堰河这样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以此来热烈歌颂她那高尚的灵魂。若不是学生的“提醒”,还真疏漏掉了这一难点。孔子说“教学相长”,对于今天的教学来说,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质疑空间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