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趣味故事一则,感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手法的妙用。于谦和《石灰吟》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情,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扩展:《桃花心木》原文: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篇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告诉我们,人应像桃花心木一样,要在没有确定的条件下生活,就容易经受得住艰苦困难条件的考验,就会锻炼出自主独立的能力。二、方法指导1•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含义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写作方法。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的抒情方式。2•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作用正确运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不空洞,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深切,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基础达标野百合也有春天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山谷,就连最无私的太阳也不屑施舍一些阳光在这儿。寂寞是这里唯一的主题。可就是在这()的寂寞中,一株百合,哦,确切地说是一株野百合倔强地生长着,固执而充满了活力与希望。她的花晶莹纯洁,没有尘埃;她的叶舒展得像是可以包容下所有纷扰。美丽是不甘寂寞的,因为这个只能()的地方,她诅咒过。这不怪她,她也是一朵花。是花,就希望得到艳羡的目光,就希望春天中有自己的美丽。可也就是因为她是一朵花,她没有办法去选择环境,只有被风儿随机地放生。于是,她来到这个注定冷清的山谷,一切都没有,只有身旁那条小溪里自己的影子。她看到了自己:原来是充满独特的气质,()中闪着银色的光,那花瓣的影子在水中漾着,像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渴望着阳光和欢乐。虽然没有玫瑰鲜艳,但是绝对纯洁、清澈;虽然没有水仙娇嫩细膩,可是坚强,有耐力,绝对个性。于是,她释然了。她也用美丽开始了一个同自然的耐力赛。没人知道,那是一个多么长的时间。物换星移,海枯石烂,昔日的高地变成平原,那野百合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站在一座山的顶上,坚忍和恒心终于使她等到离太阳很近的这一天。在人们抬头仰视她美丽的刹那,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了她盛开的笑脸上,人们因强光而眯起了眼睛。野百合,有纯净的心,有包容一切纷扰的胸怀,有超常的耐性和坚毅的品格,更有属于自己的阳光和春天。“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1.把下面的词语填到文中合适的位置。波光粼粼令人窒息孤芳自赏2.如果用野百合来比喻人,最合适的是下面哪个群体的人?()A.有权势的人B.有钱财的人C.普通人D.弱势群体3.文中野百合也有不“释然”的时候,是什么使她难以“释然”?后来又是什么使她“释然”了?4.从这株野百合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能力提升两棵树农夫在地里同时种了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第一棵树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个枝干,积蓄力量,默默地盘算着怎样完善自身,向上生长。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凝聚起来,开始盘算着开花结果。第二年春天一到,第一棵树便吐出了嫩芽,铆着劲向上长。而另棵树刚吐岀嫩叶,便迫不及待地挤出花蕾。第一棵树目标明确,忍耐力强,很快就长得身体茁壮。另一棵树每年都开花结果,刚开始着实让农夫吃了一惊,非常(欣赏观赏)它。但由于这棵树还未成熟,便(承担承受)开花结果的责任,累得弯了腰,结的果实也酸涩难吃,还时常招来一群孩子的石头的袭击。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会攀上它那羸弱的身体,在掠夺果子的同时,也损伤着它的肢体和自尊心。时光飞转,终于有一天,那棵久不开花的壮树轻松地吐出花蕾,由于养分充足、枝千强壮,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