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共产党宣言》有感:再谈社会主义的本质——读《共产党宣言》有感雨水稻读公社《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已经170年。《宣言》是第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又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它是世界上吸引读者最多的著作之一。列宁说:"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当然,它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的理论力量的源泉。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二代的领导者都对《宣言》有过特殊的感情和理解。1936年,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动摇过。"这里所说的三本书,首先就是《宣言》。解放后,毛泽东又说自己每年都要把《宣言》读几遍。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也说《宣言》是他的"入门老师".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坚持和创造性发展,续写着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然而,怎样解读《宣言》,怎样把握《宣言》的精神命脉,对于革命家和思想家来说,却有不同的侧面和重点,并且在社会实践效果上发生重大的差别,密切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命运。从《共产党宣言》7篇序言就可以看到,在4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改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中国也正处于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我们更不能指望他们为今天的事情提供标准答案。法国思想家阿尔都赛曾以《资本论》为例提出一种阅读"文本"的方法。他试图区别"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第一文本"指文字上某些表层的联系与结构;"第二文本"则是指蕴含在话语间的某些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结构。他认为,透过"第一文本",揭示"第二文本",才能真正做到对原文的创造性的理解。阿尔都赛的这种主张,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这就是说,阅读第1页共27页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要义,确实需要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条件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后,首先就要建立公有制,发展生产力。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名称,在他们一生的许多著述中,都是作为相同或近似的含义使用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甚至把共产主义看作"最近将来"的阶段,而把社会主义称为"下一段历史发展的"阶段,在1848年2月发表《宣言》时,由于当时资产阶级的运动和思潮多以"社会主义"相标榜,而只有共产主义才是工人阶级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便只把自己所主张的理论和运动称作共产主义。正如恩格斯在1888年的英文版序言中所说:"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1]即使在涉及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虽然认为从资本主义至共产主义社会之间,需要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建立需要一个较低的第一阶段,但也没有把这个过渡时期或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这可能与他们当时预计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有关。然而,到20世纪初,倒是经济、文化之较落后的某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更加成熟起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更加突出,无产阶级革命已不可能在各先进国家同时胜利,而可能在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胜利。这样,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卢森堡、特别是列宁,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明确地把第一阶段单独称为社会主义,以区别于更高阶段的共产主义。对此,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事实上并不是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按照马克思所理解的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基础之上的。相反,而是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突显的情况下,在一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发生了,其典型代表就是俄国和中国。其实,马克思并非对此没有遇见,马克思曾经有一个特第2页共27页殊的比喻——"卡夫丁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