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方面贡献突出,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为新时代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带来了机遇。中卫市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受三年疫情、资源趋紧、环境制约等因素影响,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全面了解中卫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中卫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四增”近年来,中卫市坚持惠企利企、便企助企,为民营企业送政策、优环境、添动能,民营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四个特点:(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末,全市登记经营主体总数8.52万户,其中民营主体8.37万户,占98.24%。全市17688户民营企业贡献了55%以上的经济总量、50%以上的税收、4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80%以上的就业岗位、35%的进出口总额。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2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9%,工业增加值增长13.7%,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3.3%;全市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86亿元,增长1.3倍;利润总额1.88亿元,增长81.7%。(二)产业领域不断增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民营经济不断从传统行业向新兴产业拓展,基本实现了三次产业全领域覆盖。目前,第一产业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为主,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等为主。近两年来,中卫市民营经济主体新增就业岗位近1.5万个,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2.8%,已成为全市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三)创新活力日益增强。民营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智能化、工业化、现代化改造步伐,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型企业500家,民营企业贡献科技创新成果达84.6%,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12家,民营企业占比达7%,为中卫、中宁工业园区成功创建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供了有力支持。如利安隆公司自落户中卫以来,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96项,每年投入研发经费上千万元,研发投入占产值的3.5%以上。(四)惠企政策加力增效。聚焦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全市形成“1+7+1+N”等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2022年,全市共为企业提供减税降费、纾困稳岗、融资支持等资金34.4亿元,办理减税降费及退、缓税费20.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缓税费金额13.4亿元,占64.4%;民营企业落实留抵退税16.2亿元,占全市留抵退税总额的76%。二、中卫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三难”“三低”从调研情况看,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反映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一)发展环境上有“三难”1.政策落实难。近两年,全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但一些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加上审批手续复杂、时间较长,导致企业主动申报享受政策优惠积极性不高。如2022年取消了电价补贴政策,特色优势产业缺乏相应的财政专项补贴政策。也有企业反映,对扶持政策不了解、不清楚,企业无法完全知晓和掌握政策内容,无法及时享受政策优惠。如疫情期间的餐饮企业在税费减免、社保减半优惠、防疫及消杀方面的政策至今尚未完全落实到位。2.贷款融资难。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调查发现,全市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为18家金融机构,通过其他渠道融资很少,鉴于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部分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申请贷款融资设置的门槛高,提供的信贷产品少,且手续繁琐、周期长,一定程度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3.引才育才难。人才缺乏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尤其经营管理人才层次不高问题尤为突出,大部分企业仍是家族式管理。一方面是因为中卫属欠发达地区,人才吸引力不强,导致高层次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另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工资待遇、福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