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边村的食物献祭研究摘要祭祀起源于向神灵敬献饮食;食物献祭则处于祭祀仪式的核心地位,有其内在的运作体系和象征意义;塘边村淳朴的本土文化渗透着各个领域,其中献祭文化是极为显著的。它象征对应着以个体或家为中心的社会人际网络,从亲到疏、从熟人到生人的“差序格局”亲族关系。关键词:塘边村;食物献祭;象征在人类学中,食物献祭仪式是民众在神圣场域中的展演过程,祭品的准备、呈现以及围绕其所产生的一系列民众实践活动,有其内在运作体系和象征意义,不同祭仪中食物供品的差异,蕴涵着民众的“分类”概念及文化法则。本文主要以惠来县惠城镇塘边村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本土的献祭仪式的特点和其象征意义。塘边村位于惠来县惠城镇,是一个人口密集的村庄。该村主要居住着本地人的,还有少部分外地的。而其中陈氏宗族的占着很大的比重。相传惠来县漠港村是田心“报本堂”祖师五世祖南山公次子(名英佬)学士祖,于明朝万历,丁酉岁(公元一五九七年)间,报本堂裔孙缅怀祖德宗功,扩地续建“陈氏家祠”,启宇宗庙,立报本堂时,学士祖晓识地理,却藐视先生,立下斗赌话,先生气怒之下,将天井暨埕浮之造法。进祠晋主时,学士祖见状跪地恳求先生指点前程,迫使携子华岱(名文成),照先生指南迁移,定居惠来县西石港东边,漠港村繁衍子孙(居今四百一十多年历史)。七世祖华岱公于漠港产一盘涧为八世祖。盘涧公产两子,长子崇风产三子,其中一子分而迁居陆丰县水墘乡十八村与四世祖士元公裔孙共居一起。次子梅月公产三子,携眷移漠港迁居惠城镇塘边村,于是就有了塘边村陈氏的后代在此扎根。塘边村的祭祀仪式主要是构建在血缘与地缘的基础之上的。分为以祖先为对象的家祭和以神灵为对象的庙祭。(一)以祖先为对象的家祭塘边村的祭祖一般是以大家庭为单位的到本宗族的祠堂去祭拜先祖。通常都会在大节日和祖先祭日去,大节日一般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七月半等。各个家庭的人都会在祭祖的那天各自准备祭品到公祠去集合然后祭祖。塘边村的村民几乎没有人请祖先到自己家去。祭祖当天,祠堂会摆上很多八仙桌(意为吉祥平安)供人们摆放物品祭拜。塘边村民祭祖时都是用一种比我们平时吃饭用的碗大两倍的器皿盛放食物,俗称“后”。即使东西很多,比如猪脚类的,也是切小块把它装进这种器皿中。而且都要盛满,意为足食的好兆头。通常,这些祭品中一定要有粉丝意为寄托家人长寿的意思。其中,掰壳类的食物是最忌讳的,比如:虾,花蛤等。因为这与潮汕话中的“beiˇ”债是同音的。墓祭在每年的清明节举行,也是由大家庭为单位的。各个家庭先备好祭品再统一到山上祭拜祖先。通常老祖是宗族人共同要祭拜的。拜祖先的第一香一定要男丁进香,而且一定要长子,意味着才丁兴旺。(二)以神灵为对象的庙祭塘边村内有自己修建的庙宇,“老爷宫”是塘边村香火最旺的一个老爷庙。“老爷宫”主要是供奉三山国王和双忠圣王的。《宁海神缘》中“海上有护海使者妈祖,陆上有三山国王。”这是潮汕海上与陆地保护神。双忠圣王是潮人崇奉的两位民族英雄,即唐至德二年(757)死守睢阳城抗击安禄山叛乱而死的张巡和许远。可见塘边村具有保卫家园的心怀,这也是塘边村村民世世代代的一种精神寄托,希望在神灵的保护下安居乐业。拜神前要大搞卫生,衣冠要整齐,男的要理发剃胡须,外出者尽可能要赶回来。而且有许多禁忌,如拜神一定不能和红白事有染,女子来例假要避开,家人要面带喜色,绝不能说对神不敬的话,讨债的也要回避,不能有任何噪闹等。在祭拜方面還有一些禁忌,像是祭拜時不能用手指著神明,或是用手指触摸神像,这些举动都帶有不敬之意;上完洗手间之后,若不洗手就拜神,或是在未洗手前触碰神案器物,也都属于亵渎神明的行为;对于一些纸钱或祭拜器具,也不宜随意跨越等。拜神又分为一般“年终拜神”(俗称“拜天公”)和“拜大神”二类。每年的答谢神明都是要由庙里的理事或者村里的“老大”来求签,为求一个好的日子全村人好在年尾答谢神恩。塘边村的老爷庙还有规定拜猪的每头补助150,而羊的就50.可见人们拜神的诚心.(三)以鬼魂为对象的路祭鬼魂作为一种邪恶可惧的力量也成为塘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