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的少数民族美术文化宝藏》的教学案例本课是七年级13册第二课的内容,属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以丰富的实物照片,从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方面为学生打开了通往绚丽少数民族美术文化宝藏的大门。民间美术是美术教育中最能体现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部分,它突出的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其积极健康的思想和境界,也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道德和行为。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与探究,既有利于学生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有着很好的教育价值。一、注重学生的兴趣感受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爱好是他们对一样事物最能坚持的态度,要想在一节课把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内容说完,其实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的范畴太大、内容太多、形式太丰富了,即使我已经在这里面挑了又挑、选而又选,仍然觉得不好讲、讲不完,那么美丽的事物、那么精彩的东西却只能让我们的学生走马观花、惊鸿一瞥。最后决定,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将农村本地特色龙州县金龙镇有名的黑衣壮服饰和乐器“天琴”作为本节课的展示材料。让学生了解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与价值,感受少数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以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二、审美教育落实每一细节1、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室、书店或互联网上查找民族服饰及民俗活动的文字和图片资料。2、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一个有利于学习民间美术的环境,我们应尽可能把自己搜集的一些民间美术的素材拿出来,花上一些心思好好布置了一下教室,既为大家营造一个学习、了解民间美术的氛围,又让大家更为直观地认识到了民间美术的魅力以及它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室布置对下面的学习的确起到了先声夺人、“一见倾心”的好作用,学生们很快地进入情境。3、陈述、设问。“欣赏、评述”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来,首先由教师准备两套龙州县金龙镇有名的黑衣壮服饰和乐器“天琴”作为导入材料,由两名同学着装好并带好乐器“天琴”,做时装秀表演。教师依据本服饰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从民族服饰的色调、独特的造型、奇异的乐器及其涵盖的思想、观念、象征意义、艺术价值等到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画出一条清晰的思路。然后根据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欣赏、分析、评述,并以竞赛形式拓展本课教学内容。教师最后进行补充、点拨、归纳总结。三、在完整的活动中及时反思这一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互动,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建立了师生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自己学习过程中可信赖的亲密伙伴。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合作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同学们收获很多,了解认识了各民族民间的服饰和乐器的特点和价值,理解认识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提高了同学们的分析和欣赏能力。学会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和多元文化的审美心理,并学会保护、传承、利用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在民族服饰的展示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过于拘谨,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课堂秩序定要把握好,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否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一切会给他们带来成功和喜悦,增强了自豪感。不足之处:学生活动掌控能力不够,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略少。《蛋壳艺术--特殊的美感》教学案例一、熟悉教材,理解教材。本课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学习领域。本课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寻找、发现身边形形色色的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中所用的材料表现出来的形状、色彩、肌理、质感等美感因素。学生通过手工绘画制作,学会将废物利用,加入自我的思考创作,表现不同的艺术风采。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将本课的上课步骤分为三步,即理论方法讲解、确定绘画方案、根据目标完成作业。因此,本课按照这三个步骤分为三个课时。二、教学目的认知目的:培养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