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者简介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高兴地想……的人于是一起、共同清澈透明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下列句子思考:“”记——本文记述了哪些要素?“”游——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绘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欣然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闲人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皎洁空灵皎洁空灵清丽淡雅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a:丛中蛙虫乱鸣b:村中鸡犬相闻,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一句话,哪句好?为什么?议一议议一议““闲闲”人?”人?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背一背布置作业:1、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