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联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课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思想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记式的散文,大都选取材料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味,或表现一片情怀。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 83 字的写景小品,看似纯真写景,实则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前猜想,本文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如何的?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搁浅。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传译理解:通过传译课文,深化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兴奋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欢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兴奋地想出去逛逛。思考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落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亮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处所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罢了。 四、赏析: 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间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阐扬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方。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那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