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惟一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歌曲、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共对峙的正式形成那么,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新课教学一、南昌起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南昌起义路线图》思考问题:①简述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等基本史实;②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意义?失败教训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评价补充总结:①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挽救革命,共产党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经过:时间:1927年8月1日;地点:南昌;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结果:起义军撤出南昌②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教训:夺取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顺利。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理解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材料,思考问题:①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山区进军,意义何在?②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展示材料: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税,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思想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总结:①保住了革命武装,为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创造了条件②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赣西刘士奇报告》,思考问题: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②土地革命有哪些内容?土地革命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