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题,点燃学生的兴趣之花灵武三中杨志明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想改变过去“满堂灌、满堂问”的弊端,教师就要针对目前前部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甚至于厌恶语文课的现状,从“兴趣”二字入手,设法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要想实现这一点,语文老师首先要做到“精心设计、巧妙引题”,即在上课之前就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尽快进入自己的角色。因为一节课的成败,一个好的引题、导入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能否在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并点燃学生的“情”。只有这样,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我个人在引题、导入上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自觉效果不错,现将其归纳出来,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一、巧用文本前面插图引课,拓展学生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兴趣。语文课上,为了抓住学生的兴趣,我们就要做到心思细腻,充分运用手头的课程资源,其中语文教材前面的彩色插图就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秘密武器”,通过它可以唤醒学生的“趣”味,点燃学生的“兴”火。如我在上《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观察文本前面插图,并发挥想像,描绘出文中人物的情状,完了之后再与文本比较,并与作者一决高低,这样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万丈雄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学生从图片中不难感受到人物的喜悦、激动之情,自然就能窥探到本文的主题,并诉诸于自己的笔端。同时,在对自己的描绘与作者的原文进行对比中学生还能自觉发现新闻这种文体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打好了铺垫。这样的引题、导入,就能使学生整个一节课都保持“兴味盎然”。当然,除了文本前面的彩色插图外,在引课、导入时,我们还可以凭借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再现课文描述对象,力图出现一个新的画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着眼于文中景物,引导学生根据其空间方位、物序布局,作其图绘其景,把文字变成摸得着的崭新图景;也可以抓住课文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补充故事隐去的情节,丰富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针对课文情节,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改变文章关键性的情节,推测故事种种演变的可能,想象出符合原文主旨的新故事……2、话题法: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热衷、关心的话题。这就为我们的教学引课、导入提供了契机。对于一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与时事联系紧密的叙述性文章和小说,我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抓住学生喜欢看武侠小说、崇拜英雄的心理,让学生谈对侠义精神的认识、感受,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谈兴”,很快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直观上文中的主人公有了初步的认识。由学生兴趣入手学习文章,学生乐学、爱学,理解文本内容也就更容易、更深刻。3、从已知到未知: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入手,唤起对新知识的探求兴趣。我们在教学说理性文章时,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对文章介绍的对象一无所知或缺乏了解,这样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时,我们就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从学生熟知事物入手,审视学生已有的知识视野,调动他们所有的知识储备参与新知识的探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教学《稀有的珍奇动物――针鼹》时,苦于学生对其毫无了解,我灵机一动,根据针鼹外形与刺猬相似、善于打洞和田鼠相近等特点,先让学生谈谈刺猬和田鼠的生活习性,然后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学课文,了解针鼹的生活习性。这样通过对比,由已知到未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对“针鼹”的特点了解的更透彻鲜明。很容易认识了针鼹这种动物,增长了见闻,而且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4、故事法: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学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这对于一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文章,如议论文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议论文时,可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用类似中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