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外实践论文年级:12级艺设4班学号:1208010422姓名:王逸群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天津交通史20世纪20年代初问世的王倬《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分“古代交通史”、“中世交通史”、“近世交通史”三编,各编均列有“中国”、“各国”、“综论”三章。全书以70%的篇幅论述中国历代交通,因而就中国交通史研究而言,可以称作我们看到的最早的著作。此后不久,又有袁德宣《交通史略》(北京交通丛报社长沙铁路协会,1928年)出版。这两部专著虽然内容过于简单,但却标志着交通史作为史学新领域的最初开辟,表现出史家视野有所开阔,观念有所革新。同时,天津——“天子渡津之地”,作为中国近现代不可或缺的港口,其交通及交通发展时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本论文试图探讨的问题。天津港口发展史①从历史上看,天津是一个因港而建、由港而兴的城市。所以要谈起交通,必从其港口发展史谈起。1.古、近代天津地区因港兴城的历史回顾由于天津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的历史变革,造成天津港区中心的3次历史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在天津历史上引发了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天津港不仅催生了天津城,而且港区变迁拉动天津发展重心的转移。据唐《通典》记载,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汇海口,即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从元朝起,直沽港开始兴盛。1316年元朝特设“海津镇”,天津步入了邻港筑城,以港兴城的起步阶段。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天津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直沽港的兴盛,使天津成为京都附近一个大型的门户城市。1861年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1月20日正式对外开埠。天津在开埠后的80多年间,一跃成为国内第二大城市,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港口水运通衢五洲,广联四海功能的发挥。为了适应航运业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港区向海河下游东移至入海口处是一个必然趋势。2.新中国成立后港口管理体制的演变和港口对天津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新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港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新港分别于1951年至1952年,1958年至1961年实施了2期建设工程,不仅使新港得以恢复使用,而且扩建了码头泊位、库场,完善了其他配套设施,为港口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较好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港与其他沿海港口一样实行中央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特别是受港口行业特殊管理体制的制约,天津的港口与城市在体制上处于分离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得到不断深化,港口对城市发展重心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显著。1984年6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天津港实行体制改革试点的批复》精神,天津港下放天津市政府管理,将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港口领导体制改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以收抵支,以港养港,”的财政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使港口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资源的地位得到突显。3.在新一轮改革进程中,天津的港城关系发生了可喜变化,为“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效应的发挥提供了法制保障。天津市于2003年5月27日和2004年8月6日专门召开了两次港口建设工作会议,并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对港口及其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揭开了天津港城关系发展史上新的篇章,为天津港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港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前提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交通综合发展天津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虽然使它先于绝大多数城市蓬勃起来,繁华的京津塘地区却也曾一度因管理制度模式落后、理念未能与时俱进等丧失继续发展的活力。随着近二十年来政府相关措施的出台,振兴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已是天津的经济复兴初见成效。要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点经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