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画教学中的“三从法则”珠晖区东站路小学教师周灵芝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世人所折服。中国画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艺术语言,体现了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展示了“诗画一律”之美,是世界上思想含量、文化含量、艺术含量最大的画种,潘天寿先生称它为“文中之文”。近年来,中国写意画被引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且所占比重较大,由此可见我国对传统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在长期的中国画教学实践中很显然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一,把对中国画的“教”和“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让学生只在“笔法”与“墨海”中绕圈子;其二,宣纸的性能极富变化,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是非常难以控制,以学生的能力要在这样变化多端的宣纸上用难以控制的毛笔去模仿规定的形象,是极其困难的;中国画丰富的线条与干湿浓淡的变化,更令学生感到难上加难。第三,从小学美术教学的课时分配上看,要想用有限的课时去解决中国画的问题,是没有可能性的。因为中国画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和人文素养。基于以上三点,我以为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做的是:在课堂上利用现有的课时,借助教材中可以升华的内容,讨论一些浅层的中国画的问题。尽可能的为学生扫除一些学习道路上的障碍,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中国画的文化,和中国画建立起感情,对中国画产生亲近感,使他们产生想学习中国画的愿望。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从笔法到章法,章法大于笔法。中国画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对小学生的辅导要强调理解中国画的画意,掌握中国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学中国画,教学可以从笔墨游戏开始,让学生熟悉国画课,并培养其乐趣。如在教学三年级彩墨游戏一课时,我让学生随便在纸上滴几滴墨,然后通过猜猜看的游戏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观察,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宣纸上随时添加,随时观察,随时猜想,看看最后整张画面会呈现一幅什么样的效果,或者是最后通过添加变成什么其它的样子。这样在促进学生把握整体的同时,还把握了局部,正确地处理好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学生作业画面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有添几笔变成人物的,有滴几滴墨色变成景色的,通过这种游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训练了想象力。随后,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大师的作品(如吴冠中的彩墨作品),让学生了解水和墨在宣纸上能产生许多出人意料的晕染效果,而我们的古人也正是运用这种特有的笔墨效果才表现出许多传世佳作。此时,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宜纸上划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在这一阶段,要注意不用笔墨去画具像的造型,撇开画中的造型难度,不以“象”为本,扫除学生心中的造型障碍。让学生用毛笔蘸上墨,以水为调料在宣纸上随意画出浓淡、干湿、粗细、长短不同的点、线、面。让学生把毛笔当成玩具,玩耍似的使用,使其看到在自由的运用下,笔将水与墨混合,在宣纸上留下神奇的变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了解笔墨的不同形态在宣纸上所产生的变化,为继承传统中国画文化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在兴趣的基础上,再依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逐步加入造型要素。先自由,后规矩,逐渐提高要求。先让学生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分别画出大小不同的点、线、面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使他们知道点、线、面是绘画中最基本的形象语言要素。然后,再通过用笔入纸的角度、快慢、轻重和墨色的浓淡、干湿来制造出不同的节奏,使画面产生美感,并能抒发出不同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艺术表现的同时,对中国画的材料不再畏惧,为学生临摹中国写意画打下一点笔墨的基础,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文化而建立信心,为将来中国画的学习注入了动力。这一阶段,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以及中锋、侧锋、逆锋的运笔要求,并尝试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和干湿的水分控制,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画用笔、蔽墨、蔽水、调色等基本方法,为学生初步表现水墨奠定基础。五年级《画桃》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