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好学的自我总结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学师于祖父的得意门生曾子,终生传承祖父创始的儒家学说,被誉为“述圣”,自然,并非完全述而不作,不过重在继承而已。如果完全述而不作,怎能撰写出内涵那样丰富深刻的《中庸》典籍。从公认子思所著的《中庸》来看,子思是一位与祖父相同的好学伟人。只要看一看《中庸》第二十篇中的一节,足见子思的好学。这一节可看作子思的好学、修身的自我总结。原文:(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二)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译文:(一)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二)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啊。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好善的目标执著追求的人,(三)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没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没不问,问了没有明白绝不罢休;要没不想,想了没有所得绝不罢休;要没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没不实行,实行了没有笃实绝不罢休。(四)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第1页共2页解读:我将原文用括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天之道、人之道说的都是“真诚”。追求中庸之道,这是孔子所说道德最高境界,必须具有“真诚”。孔子思想所说“道”,以我理解并非局限于今日所说的道德,而是指道路、道德、道理,即获取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第二部分说的是儒家将人们分为“圣人”和“凡人”。圣人不求不思可以做到真诚、中庸;凡人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这样。其实儒家奉之为圣人的孔子也不承认自己是圣人和天生之知。《论语》7、34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连今人称之万世师表的孔子,都否认自己非圣人、非生而知之,谁还能说自己不学就知。子思在此所说的圣人,不过是“假设”而已。在子思的笔下,包括自己在内皆为凡人。第三部分学、问、思、辨、行和五个“弗措也”(绝不罢休),指的是学习、修身的惟一方法,别无其它可取。第四部分指的是学习、修身惟一态度,要获得真知、真诚,做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惟一可走的道路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没有其它直捷可走。子思的这篇好学、修身总结,值得作为人们的座右铭。如能做一个像子思那样的凡人,无论是修身、学习、工作、生活,都可能更加完美。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