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机关:政务网时间:2008-9-1017:33:00(2006年1月7日天津市河东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十一五”时期(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加快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全区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纲要认真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重点、政策取向、主要举措等做了全面规划,是我区在“十一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一)“十五”时期取得重大成就“十五”时期,是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战胜了包括非典疫情在内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十五”时期的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0.8亿元,比2000年的22.1亿元增加1.75倍,年均增长22.5%。结构调整步入优化提升新阶段。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3%,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产品。区级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突破7.65亿元,比2000年的2.14亿元增加2.57倍。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骨干企业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商业公司和街道工商实业公司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5%。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区级行政许可服务中心,清理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开展了清费治乱、改善投资环境等系列服务活动。科技、教育、卫生、住房等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计签订直接利用外资项目41个,直接利用外资额5487万美元,在我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1个。对外贸易继续拓展,五年累计外贸出口额达5272万美元。加强了与全国60多个地区的经济往来与协作,对内引资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引进内资大项目70余个,直接利用内资29亿元。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累计拆除危陋房屋243万平方米,新建住宅500万平方米,大型公建项目近百万平方米。配合全市新建、改造了12座桥梁和东南半环快速路、津滨轻轨、地铁二号线等重点工程。完成了月牙河、护仓河、北排污河1改造工程和京山铁路沿线综合治理整顿。新建翻修排水管道22.3公里。新建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6.6%。积极推进蓝天、碧水、细胞、安静等环保工程,提前一年实现环境保护总量控制目标。加大了市容环境清整力度,城市面貌不断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创办科技园区6个,发展民营科技企业750家,专利申报1150项。获得科技成果88项,其中11项获市级以上奖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布局调整效果良好。“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取得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示范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批社区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家庭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形成特色,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全国比赛奖牌153枚。建立了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覆盖率达95%,夺取了抗击非典疫情的胜利,初步建立了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继续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区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社区建设得到发展,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和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荣誉。连续四次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