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电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联系文本想象表达等方法,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准备:电教课件、插图、重点语段、句子、走搭石音乐配制。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人们走搭石的美。教学难点:想象画面,创境表达,从中感染熏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利用课件,创境导入1、出示课件(文中插图),观察画面。2、导言。同学们: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不断的山峰,有苍翠的松树和柏树,有茁壮生长的野草,有正在盛开的野花,还有一条美丽的小溪,溪水已唱着欢乐的歌儿向前流淌……然而,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3、板书:搭石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学生速读课文。2、交流: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看画面想象,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样过小溪的?也用书中的语句来说一说。4、老师与学生配合读,家乡人在没有搭石的情况下走搭石的句子。5、小结:一句话“脱鞋绾裤”。6、体会:这样过小溪,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艰难、辛苦、麻烦……)7、读书感受一下什么是搭石,感悟一下:走搭石怎么样?师小结:因此,家乡有一句话叫做“紧走搭石慢过桥”。三、精读课文,寻找看不见的美。1、发现中心句:师:文中有一句话,写了搭石的美,你发现了吗?生寻找回答后,师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2、过渡:是呀,走搭石,不仅是家乡人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家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想不想感受一下这种美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爷爷和家乡的人们一块走走搭石,感受一下吧!3、学生默读课文,把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画下来。指名说说,注意纠正字音。4、出示课件:“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5、读书感悟:从这句话中,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美的呢?师生合作读书,走走搭石。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甲: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乙:紧跟上去。这样反复读读。注意纠正“行”(Xíng)的音。师:这样没有人指挥,走得竟如此默契,这就叫做“协调有序”。6、插放走搭石的音乐,让学生再读,感悟。师:你们感悟到了吗?人们走搭石很有节奏,很有韵律,这就是一种怎样的美呢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有节奏的音乐美、有韵律的诗一般的美。)师小结板书:是呀,家乡的人走出了音乐的接凑美,还走出了诗的韵律美。板书:音乐、诗7、出示课件(插图)想象走搭石的美。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你能描绘一下吗?生小组讨论后想象说话。师:能读吗?生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感受。师:不错啊,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诗一般的韵律,谁来读它的诗一般的韵律美?随机板书:画(生读)8、出示课件,师生边配合读书,边播放音乐,进一步感受走搭石的美。师:同学们,刘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十三年,每天都要在小溪边看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生读“每当……美感”。师:刘爷爷走在搭石上,走了十三年,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呢?生读“每当生读“每当……美感”。美感”。师小结:是呀,这一群人走搭石,走出了有节奏的音乐美,走出了有韵律的诗一般的美,还走出了画一样的美感。四、深读课文,进一步发现看不见的美。1、出示课件:“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才相背而行。”2、生读后体会其中的美。师板书:谦让美生齐读感受。3、过渡:假如是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呢?4、出示课件:“假如遇上老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齐读,你发现了什么?5、老师当老人,学生当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小溪。体会这种尊老爱老的美师板书:尊老爱老。注意联系实际教“伏”字。6、师小结:多好的情感呀,你们的这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多么纯朴的乡风、民风啊!请大家带着这份情感再读课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