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六年级语文第11册14、松芳溪的冬天光谷三小彭慧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看到景物时的心情。4、在朗读、想象中,感受和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深入体会作者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受到陶冶。【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感悟文字、积累语言。难点:引导学生从作者诗化的语言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心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述:同学们,我们刚背唐代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描写冬天的古诗。从这首诗中我看到了一个孤寂的冬天。其实,每个人心中的冬天都不一样,说说你眼中的冬是怎样的?同学们眼中的冬天各不相同,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欣赏南方一个小山村的冬天这就是……板书课题:14、松芳溪的冬天齐读课题(两遍)二、交流资料:关于作者和松芳溪这个地方的资料。三、检查预习情况1、发放检测题,完成检测题第一题,组员互改。(提示:读音注意“绒”、“雏”、“橙”“淙”;写法注意“绒”“隙”“橙”“絮”。)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脉络。完成检测题第二题。完成后,四人小组可商量。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4、全班集体反馈交流第二题,指名说。依学生拟出的提纲作板书。(预设:板书:秋末冬初下雪了雪停后)师述:课文用优美的文笔勾画了松芳溪冬天三个不同的令人沉醉的画面,我们刚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5、唯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现在咱们来说说你读文后的疑问。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师: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再学习课文。编者把《松坊溪的冬天》这篇文章分成了三个部分。实际上,很多同学已经发现第一部分写的不是雪景,那第一部分究竟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理解品味。师: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好记号,写批注,其中要说出喜欢的理由。2、同桌合作探讨,相互交流。3、全班交流(重点研读,无顺序。)请你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且要说出理由。(1)第一自然段写出了秋末冬初时松芳溪山林的景色,它是一幅静态的风景画。(2)第二自然段写松芳溪岸边的蒲公英在风中飘飞,是动态的风景。(3)第三自然段接着写松芳溪岸边的雏菊。(4)第四、五、六自然段写飘落的如花般、如火焰般的枫叶及挂在枫树高枝间的带刺的褐色果实,还有小红灯般的野柿子。注意:引导学生着实感受作者愉悦的心情从明艳的色彩中,从诗意的语句中,从丰富的修辞手法中漫溢出来。(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理解“反复”这种表达方式,在反复中强调冬天来了。体会描写方法:抓住景物的颜色、形状来写。(板书:山上:松树林竹林柿子树枫树美丽的风景画(喜爱)岸边:蒲公英雏菊4、指导学生朗读,读中品味。朗读指导:①把握感情基调。②注意朗读技巧。如: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什么?强调冬天一步步走来,冬天越来越近啦!这是反复。这是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写作技巧。如:透过第4——6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5、思考:作者写这一部分是由——到——再到——的来安排写作的?6、思考:为什么课文一开头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松坊溪秋末冬初时没下雪时的景物呢?(作者描写松芳溪秋末冬初的景色,是为了和冬天的景色互相映衬,互相比较,这也是铺垫,使冬天的景色更丰富、更充实、更富有变化。可以想象,松坊溪的冬天一定更好!让我们充满期待,下节课,咱们再一起去领略松坊溪雪天的美景。)六、拓展延伸。自读课文第一部分,下面的三道题目任选一题。1、选择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在座的老师或同学听。2、选择其中一句或几句有感情地背一背,并抄在日记本上。3、写一段导游词,介绍一下松芳溪的秋末冬初美景。板书:14、松芳溪的冬天郭风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