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字入心情意绵绵——《给予树》教学案例与反思黄家小学郭小红教学理念: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让语文教学浸润人文的色彩,负载精神的使命,流溢生命的动感,让语文成为人性的语文。在《给予树》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四个“只”引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实现心灵的交流,触摸人间的真情。教学目标:1、以点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金吉娅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2、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片段一:“只”,简单却不简单师:看老师写一个很简单的字“只”,能用这个字说一句话吗?生:我妈妈只有一个孩子,就是我。师:这个只用在这句话中告诉别人什么?生:我妈妈生的孩子不多。生:……师:我们能透过一个简单的“只”,读懂它背后的意思。(出示课文中的4个句子)1、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2、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3、透过口袋,我发现,他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大把的棒棒糖!4、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师:说说你读了这四句话的发现。生:我发现这四句话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只”。师:你有一双慧眼。(老师用红笔点出这四个字)师:看这四字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生:为什么妈妈只攒了一百美元?为什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为什么她只买了棒棒糖?为什么她的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师:是的,同学们,在学习中多问个为什么,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有了问题怎么办?生:解决问题。师:怎么解决?生:认真读书。师:是啊,潜心读书,才能把书读懂。(文章中往往有一些让我们看似简单的字眼,读来却意味深长,从“只”字切入,搭建一个平台,引领孩子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让孩子在问题中开始读书)片段二:物,普通却不普通(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体会)生:我读懂了为什么金吉娅的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因为她给一个小女孩买了布娃娃。(板书:布娃娃)生:我读懂了妈妈为什么只攒了100美元,因为她的家里并不富裕。师:是的,她是一位单亲妈妈,一个人拉扯着四个孩子,平时的生活就很拮据,所以他只给每个孩子攒了20美元。(板书20美元)(读第一句)生:我读懂了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因为他只买了便宜的棒棒糖,怕妈妈责备她,怕妈妈生气,说她不懂事。(板书:棒棒糖)生:她为没能给兄弟姐妹送出一份像样的礼物而难过。师:带着这一份难过与不安的心情读2、3、4句。(孩子潜心读书后,交流读书的感受,并带着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妈妈为什么只送给孩子20美元,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初步理解这礼物背后承载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和小女孩一段不寻常的心理历程。)片段三:情,寻常却不寻常师:是的,仅仅一个“只”字让我们读懂了金吉娅的家庭并不富裕,读懂了金吉娅矛盾的心理。文章不是无情物啊!妈妈送给孩子的只是这20美元吗?金吉娅送给兄弟姐妹的只是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吗?为什么她要用仅有的钱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买布娃娃呢?师:你问问她为什么?生:金吉娅,你为什么把布娃娃送给一个陌生的女孩?生:读金吉娅说的话。师:金吉娅,你心里在想什么啊?生:那个小女孩真可怜,什么也没有。师:这个小女孩,她可能是……生:一个孤儿。师:没有……生:父母的关爱,得不到亲人的温暖……师:她可能是一位……生:双目失明的女孩。师:看不见……生: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生:看不见春天的花儿开放。生:看不见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师:她可能是……生:一个聋哑人。师:她听不到……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在圣诞节她只想要她一直盼望的布娃娃。她的愿望触动了年仅8岁的金吉娅的心。带上我们的感受再读金吉娅说的话。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为金吉娅有一颗……生:善良的心。生:仁爱之心。生:同情心。生:体贴的心。师:是啊,因为金吉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才能感受到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的那一颗孤独的、无助的、需要关爱的心。师:我们把金吉娅的这一颗心送到句子中,把她对小女孩的这一份爱融入到她说的话中。再读金吉娅说的话。(配乐朗读)师:同学们,现在你还认为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只是一个漂亮的布娃娃吗?生:是一份善良,一份关爱,一份同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