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工作要点2014年全区文体新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开展文体惠民活动、加大文体设施投入、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体产业发展、确保文化市场稳定,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转型升级、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为打造“三张名片”、建设“五个”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一、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构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1.加大文体设施建设力度。筹建区图书馆,力争年底对外借阅图书,满足群众就近读书的需求;筹建区名人馆,深入挖掘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推动文化建设,让更多市民了解历史人文,向外界展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实和更新基层文体基础设施,文体基础设施向集中居住区和自然村延伸,对条件成熟的镇街体育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不断健全文体设施建管用机制;指导镇街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成10个精品文化广场,配备文体指导员,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体活动中,对验收合格的给予相应的补贴;做好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促进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科学配置。2.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对区文体惠民服务中心服务项目进行提档升级,整合各类资源,组建10支志愿者服务队,具体负责协调处理全区文体惠民工作事宜,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点对点、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指导文化馆、文化站积极履行文化指导职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增加公益培训门类,深入基层开展文化辅导,加强“星级团队”规范化管理,提高群众团体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关注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艺术需求,致力提升市民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继续开展“三送”工程,全年送戏20场、免费放映电影720场、送书10000册。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庆祝佳节、打造文化品牌为依托,全力打造“梅兰”系列文化品牌,9-10月份举办群众第1页共4页文化艺术节,开展一系列贴近群众,深入基层的文艺活动。结合精品文化广场建设,挖掘民间群众文化潜力,精心树立“一街一品”文化特色的品牌团队,扩大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以“梅兰论话”讲坛为载体,注重实效性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以都天行宫为阵地,举办京剧、淮剧、扬剧等戏曲调演,弘扬国粹,促进民间文化团体的交流;以艺术展览馆为载体,组织高质量、高水平书画、摄影展览6次;积极参与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节开幕式等重大节庆文艺表演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大局贡献文化的力量。4.扶持文艺作品创作发展。在认真办好《潮》、《花丛》的基础上,指导编撰出版《美丽》、《古村史话》,以图文结合形式展示的文化特色及深厚底蕴,让世界了解、走进;同时加强文艺精品的商品化经营,推动文艺创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5.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完善非遗项目基础台账资料,筛选1-2个项目申报省、市级保护名录,落实各级项目传承人补贴政策。二、扎实开展体育工作,切实增强人民体质6.提升群众体育的品位,打造群体活动的品牌。充分利用市、区联动资源和主XX县区社团集聚的优势,举办区首届运动会。开展棋类、武术、石锁、空竹、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以普及率较高的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为培训内容,举办大学生村官、村居文体干部培训班,在此基础上,组织一些单项比赛,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7.探索和完善教体融合机制,推动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以首届区运会和市足球训练基地在智堡实验学校为契机,加大与教育部门沟通联系,承办市中小学生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比赛,抓好“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省市级俱乐部、省市级传统校日常管理工作,开展青少年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棋类等比赛,发现、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推动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第2页共4页8.加强健身指导,继续开展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通过国民体质监测和体育科普宣讲等方式,加强健身指导,为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案,不断提高群众科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