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①重视诵读和背诵;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第1页共85页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本课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第2页共85页载)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第3页共85页有关,并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一)课文中的“三”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