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科级干部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学习借鉴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升科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11月14日至24日,根据区干教领导小组的安排,在区委副调研员苏俊才同志的带领下,区科级干部领导发展能力培训班25名学员赴xx市委党校进行了为期10天的异地培训。培训班听取了苏州有关专家教授10场专题讲座,考察了张家港、苏州工业园、沙钢集团、常熟蒋巷村等一批市(区)、企业、村,真实感受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这次学习,全体学员都感触很深,获益匪浅。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一、苏州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面积8488平方公里,水面42.5%,辖xx区、xx区等7个XX县区和张家港、昆山等5个县级市,常驻人口624万,流动人口580万。“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文明的对接。”这四句话对苏州进行了最形象的概括。(一)经济发展非常强劲。苏州是全国闻名的经济大市,20XX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0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五,超过很多省的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达到1.9万亿元,仅次于上海。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县域经济强势发展,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60%左右。早在20XX年,所辖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十位,其中xx市排第一、xx市排第三、xx市排第六、xx市和xx市并列第九。目前,苏州已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时期。(二)文化底蕴特别深厚。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文化熠熠生辉。苏州建城2500多年来城址一直未变,xx区保护较好,精致的古典园林、遍布城内外的名胜古迹保存完整,第1页共7页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国家级34处、省级106处。历代文人墨客非常多,中国历史上产生过591名状元,苏州占了50个,106800名进士中,苏州有1500多人。苏州藉两院院士近百人。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苏州丰富的内涵,以吴文化为根基的“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同以工业文明为根基的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共同助推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三)发展思路勇于创新。纵观苏州三十年发展轨迹,其灵魂就是创新。首先,在发展方向上善于因地制宜。苏州充分利用紧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提出“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的口号,实行错位发展,实现了与上海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如上海引进欧美商家,苏州就引进日资韩资台资;上海建立经济、金融、贸易、航海中心,苏州则发展现代制造业;上海造大飞机,苏州则发展纳米技术。其次,在发展战略上敢于率先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行政推进为手段,“村村冒烟,处处点火”,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在计划经济年代就引导资源与市场连接,形成了十万推销大军。1992年,抓住浦东开发的机遇,在全国首推外向带动战略,在全球范围招揽投资,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在国际市场大进大出。20XX年后,意识到外向型经济“只长骨头不长肉”,提出“科技兴市战略”,“铺天盖地、顶天(科技)立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外向经济、规模经济、民营经济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二、苏州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综观苏州的发展,xx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比先进查自己,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一)解放思想引领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第2页共7页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