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分析结构,理解散文特点。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掌握的词语。3、品味中华民族的民俗。珍惜祖国文化。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特点、结构。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第1页共76页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学习课文1、指定学生读文并进行评价。2、归纳文章写作思路: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3、讨论文章写法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第2页共76页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四、拓展训练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五、小结《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第3页共76页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一、预习课文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回味家乡的风俗(二)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三)云南民歌简介第4页共76页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