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地理国情监测实践探讨(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摘要地理国情主要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态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网、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和发布是维护国家尊严、让国民了解我国国情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战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逐步使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成为国家政策制定、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参考。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从2004年开始进行地理国情监测的实践研究,通过近几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等一批地理国情监测实践研究工作,初步达到了地理国情监测的目的,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关键词地理国情地表覆盖动态监测变化监测0引言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非常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同时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地理省情监测具有更加迫切的要求。充分利用测绘先进技术、数据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地理省情监测,实现各类经济社会信息与地理信息的融合处理,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演变和内在关系,准确判断发展趋势,提供开展国民经济统计、城乡规划、重大战略和重要工程实施、工农业生产布局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重要基础依据,对于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数字地形图、卫星影像及其他遥感数据,结合计算机建模和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研究地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地理与其他自然经济变化相互作用规律开展了深入探讨。地表覆盖变化监测旨在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统计分析、时间动态及驱动因素,并预测该区域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趋势,同时强调相应对策和技术的研究。1数据使用情况1.1主要数据源收集到影像1615幅,其中5万SPOT影像为930幅,分辨率为5米,1万QuickBird影像为685幅,分辨率为1米。作为2009年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和黑土滩动态监测的主要数据源。1.2参考数据使用了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数据、1970年三江源区草场数据和三江源区土地调查数据作为动态监测参考数据。共使用2004左右和2008年左右TM影像各29*2景作为动态监测参考数据,地面分辨率为30米,单景覆盖面积为185*185km2,未进行几何纠正。经过几何纠正的2000年TM影像共29景,作为2004年和2008年TM影像几何纠正的参考数据源。2工作流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1)数据准备:收集资料(三江源区草场数据、影像数据、三江源区土地调查数据、境界资料和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数据)、数据预处理和监测培训。(2)动态监测:室内动态监测、野外调查、监测成果内业调整。(3)成果输出: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和黑土滩分类面积统计、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和黑土滩分县分类面积统计。图1地表覆盖变化监测技术流程图3监测实施3.1数据预处理1)TM影像预处理2008年左右TM影像预处理在ERDAS软件下进行。首先将TM7个波段融合生成一个IMG格式文件,然后采用2000年三江源区TM影像作为基准影像对合成的IMG格式影像文件进行几何纠正。2)2009年影像处理SPOT和QuickBird影像的格式转换及投影转换。3)其他资料处理三江源区土地调查数据统一转换为SHP格式,并将所有土地调查数据和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数据均按行政乡(镇)为单位进行裁切整理、添加投影信息;将三江源区草场数据转为SHP格式。3.2试点区研究1)分类标准制定2006年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本底调查内业监测代码是在国土资源部2001.8.21颁发[国土资发(2001)255号],自2002年1月1日起试行的《土地分类》基础上,结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初步制定了监测地类及编码,经青海大学牧科院草原学专家修正后最终形成编码表。表1退化草地分类表编码名称含义141未退化草甸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142改良草地采用灌溉、排水、施肥、松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