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随机徘徊)无限制地抛掷一枚硬币,并按照每次抛掷结果是正面或反面,让一个粒子从初始位置0点出发,在直线上分别向右或向左走一步。问:抛掷了n次后,粒子恰走到m的概率。事实上,由于粒子是从初始位置0点出发的,因此,当n<|m|时,粒子是不可能走到m的,而“抛掷了n次后,粒子恰走到m”意味着:在n次走动中,恰好向左走了步;而向右走了步.此即n次抛掷中恰有次掷得正面;有次掷得反面.因此,这就需要m与n同为奇偶数。所求概率为(当n≥|m|且m与n同为奇偶数时),否则概率为0。综上所述,研究一个随机试验,就是要有一个三元组:(Ω,F,P),它称为概率空间,其中Ω是全体可能结果组成的集合;F是全体可观测事件(可以合理地给出概率的事件)组成的事件族;而P应该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个概率值,即P是F上定义的一个取值于[0,1]区间的函数。同时,加法公理应该满足,而且必然事件的概率应该为1。随机过程的定义:研究对象是随时间演变的随机现象。例1.随机相位正弦波X(t)=Acos(ωt+Θ),t∈(-∞,+∞);Θ~U(0,2π)图1例2.以X(t)表示电话交换台在时间间隔[0,t]内接到的呼叫的次数,是一随机过程。例3.独立地连续掷一骰子,设为第n次独立地掷一骰子所出现的点数,则{}为一相互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序列(过程),其指标集为T={1,2,3,…};状态空间为S={1,2,3,4,5,6};如果把序列{3,2,3,4,6,5,l,3,…}称为的一条轨道,它表示第1,3,8次掷得“3”点,第2次掷得“2”点,第4次掷得“4”点,第5次掷得“6”点,….且此时有均值为E=3.5,方差为D()=17.5,n=1,2,…,协方差为Cov(,)=0,i≠j.定义1设(Ω,F,P)是一个概率空间,一族随机变量称为一个随机过程,其中T称为指标集,对T中的每个t,X(t)是一个随机变量X(t,ω),对每个固定的ω,是一个定义在T上,和X(t)有同样取值范围的实值函数,称之为随机过程X的一条(样本)轨道.对所有固定的t,X(t)的全体可能的取值,称为X的状态空间,对离散随机变量的随机过程,状态空间都可认为是正整数集,因为任何可数集与一正整数集是一一对应的.把全体状态编号,以其编号代表状态就行了。我们常常把t解释为时间.一般来说,T是一个无限集合,如果它是可数集合,如T={0,1,2,…},此时称X为离散参数的随机过程,或随机序列,当T=[0,+∞)或(-∞,+∞)则称X为连续参数的随机过程。X的全体有限维联合分布族称为X的概率分布。例4.在上例中,如果根据每次掷得的点数决定一个粒子在平面格点上作如下运动:如果掷得l,2,3,4点,则分别向上、下、左、右移动1步,如果掷得“5”或“6”,点,则不动。如果粒子从原点(0,0)出发,记在第n步粒子所在位置为(X(n),y(n)),则我们就得到两个随机过程{X(n);n=0,l,…}以及{Y(n);n=0,l,…}.这个随机模型称为2-维随机徘徊。例5无限制地抛掷一枚硬币,并按照每次抛掷结果是正面或反面,让一个粒子在直线上分别向右或向左走一步。如果我们要研究,这样走下去,最终随机运动的趋向等问题,就需要将无穷多步粒子各自所在的位置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找出它取值的统计规律。为此我们先要考虑无限制地抛掷硬币所得结果这一随机序列,因为它完全决定了粒子的走法。假设每次抛掷得到正面的概率是p,这个试验的全部可能的结果组成的集合是(其中“1”表示正面,“0”表示反面)。于是,我们就有了概率空间(Ω,F,P).若将第n步粒子所在的位置记为Sn,那么,在这里我们就需要研究一连串随机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即同时研究这无穷个随机变量作为整体时,它取值的统计规律。令由于随机徘徊是按照硬币的抛掷结果或向右或向左走一步,因此,我们可引入一独立随机变量序列{Zn}满足P(Zn=1)=p,P(Zn=-1)=1-p(n=l,2,…)显然Sn=Sn-1+Zn=S0十注意到Zn与2Xn-1是同分布的,于是.,显然,这里的是一列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P(Xn=1)=p,P(Xn=0)=1-p(n=l,2,…)又因为各次抛掷是独立的,我们有可见又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是一列相互独立同分布的序列(简记为i.i.d.序列).上述这样的随机序列是一个最简单的随机过程,称之为贝努利序列。我们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