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高层权力结构解析总书记弱势成惯例,太子党力量崛起[内容摘要]:越南共产党因为其建党建国的特殊历史,没有出现过“家长制”、缺乏党内民主乃至党代会召集随意等党的政治生活不正常的情况,较早就形成了一种在最高层互相制衡的集体领导体制。其高层权力的构成也有更明晰的规律和制度可寻。而较少的历史包袱,也使越共在适应时代变革时,有更从容的空间,敢于采取更大胆的制度性尝试。越共十一大一如往届般“胜利召开”,产生由14人构成的中央政治局,基本勾勒出越南最高权力层的人事蓝图,同时也给越南未来的政治经济路径定下方向。国会主席阮富仲成为新任越共总书记,这是十一大前国内外观察者人所共知的“秘密”。前总书记农德孟和现任国家主席阮明哲退出政治局,亦是意料中的事。越共十一大未满足众多大力赞扬者的“变革期许”,放言在决不改变现行制度下继续进行经济和行政方面的变革,但越共相对缺少历史包袱,腾挪空间宽裕,未尝不会趟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作为东亚最早形成“集体领导”的执政共产党,越共高层权力变动较早形成了一条有规律和制度可寻的脉络,纵有背后的人事博弈,但在公开层面,它的评议、投票、意识形态修补等环节仍有亮点,中央政治局的结构与产生也有独特之处。而且,目前越共最高层权力结构产生的过程细节不为外界所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最核心的政治局人事名单产生在“会前”而不是“会后”。高层权力安排的规律化第十一届越共政治局名单为:阮富仲、阮晋勇、张晋创、阮生雄、冯光青、黎鸿英、范光毅、黎清海、苏辉锐、丁世兄、吴文谕、阮春福、陈大光、丛氏放。越共目前没有“政治局常委”,2001年越共九大取消了这个机构,复设中央书记处,其成员除总书记外,称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九大之前,政治局常委也称为“五人小组”,为越共高层的“核心之核心”。取消政治局常委之后,中央书记处并不等同于政治局常委,不过也不意味着越共没有了“核心之核心”。总书记为书记处成员自不必说,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内政部长、中央检查委员会主任,一般来说既是政治局委员也会成为中央书记处成员,其它书记处成员则未必来自政治局,但肯定是中执委(即中央委员)。因此,中央书记处成员是由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构成。新一届政治局成员中的唯一女性丛氏放,是八大、九大的中央书记处成员,但直到今年才进入政治局。十一届中央书记处名单和工作分工也已揭晓,除阮富仲为总书记外,张晋创继续担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一职,公安部长黎鸿英负责内务工作、苏辉锐接管组织部工作、吴文谕主政中央检查委员会、丁世兄管宣传,以上人员全是政治局委员,他们进入中央书记处为政治局的安排,其余的中央书记处成员则为“选举”产生。根据越共官方2月10日的说法,总书记阮富仲代表政治局签批了安排部分政治局委员进入新一届书记处的决定,但是1月18日的越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了吴春历(人民军总政治局副主任)、张和平(高法院院长)、何氏洁(民运部部长)、阮氏金银(劳动部部长)进入中央书记处,但他们均不是政治局委员。因此这届中央书记处有成员10名,比上一届多两名。越共九大之后,“核心之核心”到底在哪里,一般被视为是由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组成的“三驾马车”,不过近年来由于国内外政改呼声甚高,国会作用凸显,加上国会主席,也有了“四驾马车”的说法。这种权力“核心之核心”的转移,多少有“党化色彩”削弱的意味。越共九大开始,高层权力变迁即逐渐出现有规律可寻的迹象。前任总书记农德孟曾经担任过国会主席,新任总书记阮富仲的职务目前仍是第十二届国会主席。“四驾马车”一般都曾有担任过河内市委书记和胡志明市委书记的经历,1996年八大开始,这种规律日益明显。作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越南两大城市,当地党委第一把手的地位相当重要,有过两市市委书记的历练,进入越共核心权力圈自不在话下。这种惯例似乎可以追溯到越共改革开放的思想交锋挣扎时期。改革派干部阮文灵曾任胡志明市市委书记,因作风较为开明大胆,进行改革试验遭到保守力量攻击被免职,阮文灵邀请元老长征到胡志明市考察,争取到他的支持;也因为深受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