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一、名词解释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一、名词解释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1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一、名词解释1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20、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22、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一、名词解释24、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一、名词解释29、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30、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31、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32、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二、填空题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__套作。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间作。二、填空题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10、共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