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受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第一节道德一、道德的含义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在古代典籍中,道德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两个概念。“道”在先秦时代就被广泛使用,原始的含义与“行”字相通,表示人行走的街道或道路。引申开来,在先秦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一种支配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例如表示自然的运行规律称为天道,表示社会生活准则的称为人道。“德”字的原意与“得”相通,是对“道”的获得。在伦理学意义上,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德则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处世之道所具有的行为和品德。宋朝的朱熹,注《论语》,对“德”字的注释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这就是说,德的实质就是心中得道,行为合乎一定的规矩。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把“道”与“德”二字合起来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始于战国时的《荀子》一书。荀况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礼是封建规章制度的根本依据,是统制物类的主要纲纪,所以求学问以达到礼为止境,达到了礼也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荀况不但将“道”和“德”二字连用,而且赋予了它确定的意义,即指人们在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和调整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自此以后,道德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和心理的重要范畴。在西方古代的文化中,“道德”(morality)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习惯。该词的单数mos则指个人的性格、品性。后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根据希腊道德生活的经验引申其义,从mores一词创造了一个形容词moralis,指国家生活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道德个性。以后英文的morality则沿袭了这一含义。因此,可以说,西方的道德一词也兼具社会风俗和个人品性这两种含义,类似于中国古代道与德的含义。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道德一词都包含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受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与其他社会范畴相比,道德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德具有很强的自律性。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同于政治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的自律性,即它发挥作用的主要力量是靠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虽然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也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包含着一定的强制性,但是,道德真正的力量则在于人们对其规范从内心的认同、服从和遵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第二,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小到个人的婚姻生活、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等领域,无处不渗透着道德的影响和作用。道德之所以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就在于它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第三,道德具有独特的多层次性。道德规范既具有理想性,也具有现实性,它既是人类对未来社会各种关系的美好向往,也是基于现实社会条件对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