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回顾感光材料的结构;黑白感光材料;彩色感光材料;西安理工大学第三节感光材料的照相性能照相性能的含义感光材料制造过程中,由于原料、配方和工艺方法的不同,使得其具备的不同性能特点。这些性能统称为照相性能。照相性能主要包括:感光度、密度、反差和反差系数、灰雾密度、宽容度、感色性、解象力、清晰度、颗粒性和颗粒度等。一、感光材料的照相性能(1)感光度(S):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程度。S=K/HK——常数H——曝光量(Luxs)•感光度高,需要的曝光量小;感光度低,需要的曝光量就大。反比关系。(2)主要标准ISO(国际标准制)ASA(美国标准)DIN(德国的定制)GB(我国国标,度)1.感光度拍摄户外景物:GB17°~21°;室内:GB21°;表演,运动员动作:GB24°;换算关系GB制=10lgISO+1•kodak400•kodak100•kodak200•高感光度胶片中溴化银晶体粒度图•室内高感光度胶片拍摄效果定义指感光材料的感光层在光的作用下产生影像深浅的程度。用D表示。经曝光、冲洗加工后,形成黑色不透明的银颗粒影像,对光线起吸收和阻挡作用。颗粒越多,阻挡的光线越多,通过的光线越少,感光材料越深,反之越透明。2.密度a.透光率(T):T=F/F0F——透过胶片的光通量;F0——实际照射到胶片上的光通量。b.阻光率(O):O=F0/F=1/Tc.光学密度(D):D=lgO=lg(1/T)光学密度:阻光率(透光率的倒数)的对数简称密度。密度密度的实质说明一定面积的底片上沉积的金属银颗粒的相对数量。如果沉积较多,形成一个光线很难通过的面。这个面就很浓密(Dense),称为很厚;如果这个面上银粒沉积很少,光线很容易通过。那么这个面就叫做很薄(Thin);底片的密度范围可以从几乎完全透明的极低密度直至几乎一点不透明的极高密度。•正常密度的底片•底片上低密度的较透明处成为照片上的暗黑处;•底片上高密度的浓黑处成为照片上的白亮处。•底片上的透明处少量的银盐转化为黑色金属银;•而不透明处则是大部分银盐都已转化为黑色金属银。•在一个底片的这两个极端之间,包含着一系列的不同密度,形成影像的所有细部层次。•那么,这张底片有什么不一样呢?•正常的底片•印制照片需用比正常底片长得多的曝光时间;•形成原因:曝光过度或显影过度导致。太厚的底片•印出的照片其阴影部分没有细节表达;印制照片时间短;•形成原因:曝光不足或显影不足导致。太薄的底片•那么,这张底片有什么不一样呢?•正常的底片底片密度的大小,决定相纸曝光时间的长短;反差的强弱,决定使用什么型号的相纸。在印相或放大时,需要根据负片的实际反差情况选择合适的相纸来调节影象的反差强弱,以求反差强或反差弱的底片都能够得到正常表现的影象。3.反差和反差系数(1)反差:被摄物体(含各类原稿)或画面(含底片)影像中最明亮部分和最阴暗部分的差别程度。(2)反差系数:影像反差和被摄体反差的比值。反差系数()=影像反差/被摄体反差胶片=1,影像反差等于被摄体反差;胶片>1,影像反差大于被摄体反差;胶片<1,影像反差小于被摄体反差。•A.正常反差的底片具有由明到暗的浓淡不等的全部影调。其阴暗处与明亮处细部层次表达均清晰可辨。•经照相纸冲洗后,便能得到一张正常的照片。•B.反差太大的底片,强光成为深黑,阴影部分则显得太薄。•印出的照片,强光部位层次全无。阴影部位一片深黑。细节损失。•这一底片与“正常”底片相比,所摄人物的最明亮部分在此负片上并没有达到接近黑色,而是浅灰。•用以印出的照片则显得软弱,整个是灰色调。没有深黑,也没有亮白。通常影响底片的反差的三个因素为:•a.拍摄主体自身的反差或布光的反差;•b.曝光太过分或太不足;•c.显影过度或显影不足。(3)反差系数对于正确控制影像质量十分重要;黑白负片=0.6~0.7之间;黑白正片=2.8~3.2;黑白反转片=1.8~2.1。★反差系数思考:为什么正片反差系数比负片反差系数大?4.灰雾密度(灰雾度D0)a.定义感光材料未经曝光及显影加工后所形成的密度(卤化银未曝光即被还原为银)。灰雾密度...